从19世纪我国开始引进铁路到现在为止,火车站已经成为一个城市地标性的建筑,所以车站的设计非常重要。 然而有一个地方的火车站的站名却出现了错别字,这就是兰州站。 甚至在建站72年的时间里,火车站经过数次的重建,可“兰州”这两个错别字却固执地从未修改过. 其中的原因还要从兰州站建站说起。 兰州站于1952年正式交工,而车站的匾额也就此被提上日程。 作为一个地标性的建筑,这个匾额一定得具有地方特色,让人一目了然的同时还得记忆深刻。 想到这,他们立即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甘肃著名的书法家张邦彦。 张邦彦在接到这个任务后,也是非常重视,既要简洁明了还得具有兰州的地方特色。 为此张邦彦特意来到了图书馆和各大博物馆,甚至还观摩了不少书法大家写的这两个字,试图从这里面找到一些灵感。 他将自己认为不错的字都写下来,每天观摩,希望能从这些字里面挑出一个最合适的版本,最终确定了如今的版本。 时至今日,很多人在看到这两个字后,认为这是两个错别字. 毕竟在我们的认知里,“兰”字应该是最下边一横最长,而兰州站的“兰”字却是最上边的一横最长,“州”字原本最后一笔是竖,但张邦彦写的却是竖钩。 其实这两个字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是错别字。 它其实和文字的演变有一定的关系,就像我们熟知的承德避暑山庄的“避”字,就多了一横,厦门大学的“学”字没有宝盖头。 “兰”字本就是简笔字,不同的书法家,不同的字体下就会呈现出不一样的形态而已,所以并不能称的上是错别字。 虽然有网友认为,这两个字作为指示标志最好还是规范一点好,可专家却认为不改反而更美,更具辨识度。 不管是从文化传承方面来看,还是出于地方特色来看,这两个字不改反而更合适。 一方面这两个字本就是书法大家的作品,而且到现在这两个字已经被使用了72年,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见证。 除此之外,这两个所谓的错别字,在网络上引起了一众网友的热议。 无异于是在帮兰州做一个免费的宣传,而这两个字也给到这里的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一个提升本地知名度的好机会。 再者说,这两个字本就不是错别字,只是不同字体形态而已,何来改正一说。 如今这样不仅起到了最初的指示作用,还拥有了独特的意味。 如果将它换掉的话,恐怕得不偿失,况且这也是属于一种独特的美。 艺术本就讲究一个“百花齐放”,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地方特色,千篇一律反而失去了地方的独特性。 如今这样看来,这两个字不改反而更加突出了地方的特色。 参考文献: 全国唯一写错字的火车站,66年不改正,是写错字还是另有深意? 政务:南昌西湖发布 20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