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IBM发布了其最新的量子芯片和量子计算机,紧接着哈佛大学也公布了一项重大发现,这似乎预示着通用型量子计算机的实现指日可待,标志着人类文明步入一个新的纪元。
这项发现的意义不容小觑,哈佛大学甚至在其研究论文摘要前特别声明,为了让公众更快了解研究成果,提供了未编辑的手稿,但提醒读者存在的错误可能会影响内容理解,并且所有法律免责条款仍适用。
IBM与哈佛大学的量子突破
12月4日,IBM发布了一款含有1121个量子比特的“秃鹰”量子芯片,实现了量子比特数量的重大突破。然而,这可能仅是IBM第二代量子芯片的最后辉煌。同日,IBM又发布了第三代量子芯片“鹭”,尽管体积仅为133个量子比特,但其性能远超前代,错误率降低5倍,且可以相互串联,构建模块化量子计算机。IBM认为,像上一代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一样,人类正处于量子计算机诞生的前夕。
而在三天后,哈佛大学提出了一项新技术,能够将280个量子比特转换成48个逻辑比特,意味着其量子计算机的性能已增加四倍以上。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它预示着人类可能很快能开发出更快的疫苗,准确预测天气,甚至可能轻易破解当前政府和银行等机构使用的所有加密协议,无论是社会安全密码还是国家机密,都可能无所遁形。
解决量子错误的挑战
要理解这些成就,必须先弄清楚量子错误校正的概念。尽管量子芯片已经达到了百个甚至千个量子比特,但它们非常脆弱,最小的温度变化或原子间的晶格振动都会导致退相干。在大多数情况下,量子比特在开始运行之前就已失败。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延长量子比特相干时间的方法。目前的量子比特已能在微秒到毫秒级时间内完成一系列操作。
然而,要构造出能执行复杂计算的量子计算机,光靠这些还不够。科学家们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在退相干发生前完成量子比特的计算。他们尝试制造更多量子比特,保持相同状态,并重复实验。即使部分比特失效,也能通过其它部分得出正确计算结果。
所谓的逻辑量子比特,由多个硬量子比特或实体量子位元组成,用于执行可靠运算的错误修正技术。因此,量子比特的数量并不是最关键的,关键在于纠错能力。懂得纠错的人,才能主导这个新时代!
目前的挑战在于,使用现有的错误校正算法会浪费大量物理比特。IBM新推出的量子计算机“康多尔”拥有1121个量子比特,但即使使用现代纠错算法,也只能构建一个量子比特。因此,IBM研发了一种新的、更高效的纠错技术,据称仅需100个物理比特就能构成一个逻辑比特。这意味着“康多尔”拥有10个逻辑量子比特,足以完成真正的量子计算。如果“鹭”的纠错能力比第二代芯片“鹰”强五倍,那么133个物理量子比特可能只相当于几个逻辑比特。
哈佛的突破性进展
12月6日,《自然》杂志上刊登了哈佛大学的一篇研究报告,介绍了他们使用精密低能激光束(业界称为“激光镊子”)来操控单个原子,创造出更高效率的“量子电路”。他们通过激光将能量注入选定原子,使其进入高激发态的里德伯态。在这个状态下,原子间相互作用变得更加容易,形成特殊的量子纠缠关系。
科学家们通过控制激光的开关,调整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模式,构建能够更稳定、更精确计算的特殊量子比特。如果测量结果显示原子状态错误,研究小组会用激光束进行修正,确保其达到正确状态。
哈佛团队的方法极其有效,仅用280位物理位元合成出48位逻辑量子位元,其错误修正效率比现有技术高出200倍,甚至超过IBM研发的技术20倍!哈佛科学家Mikhail Lukin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这是首次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基于逻辑量子比特的运算,这将极大加快量子计算机的发展。
48比特的量子计算机将带来前所未有的运算能力,10个逻辑比特对应2^10,即1024个状态,而48个逻辑比特对应2^48,即280万亿个状态。科学家估计,将哈佛的电脑扩充到286个逻辑量子比特,就能模拟青霉素分子的复杂结构,模拟蛋白质折叠并优化交易策略将变得更简单。如果达到1000个逻辑位元,将能在数分钟内根据病例制订治疗计划。达到4000个逻辑量子比特,则能破解所有收集到的数据,包括社保号和国家机密。因此,美国正急切地想要在2024年前将量子加密算法引入国家安全。
哈佛大学在量子计算上的突破性进展可能很快会实现,我们即将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
哈佛论文:Logical quantum processor based on reconfigurable atom arrays
陆建国
我们要加快速度呀,一旦美国出来量子计算机,那是全世界的悲哀,到时美国可以破坏我们的银行系统,军事系统等,在全世界明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