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阅读了《北京青年报》的一篇深度报道,内容揭示了淄博立金集团涉嫌非法集资的事件,涉案金额高达40亿元人民币。该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受害的投资者大多数是来自乡镇和农村的老年人,年龄分布在50至80岁之间。这些投资者被承诺的年化收益率在7.8%至9%之间,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笔相当诱人的收入。 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有太多的信息让人难以理解,甚至有些人也不愿意去深入了解。立金集团之所以为许多人所知,是因为他们在各个镇上举办宣讲会,参加者可以免费领取四包卷纸作为小礼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立金集团的名字逐渐在民众中传播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民众将自己辛苦积攒的十万、二十万的积蓄投入了这家公司。 调查显示,这家自称为金融信息公司的机构,在顶峰时期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超过三百家分支机构。根据他们的宣传,投资者所获得的底层资产是由国有企业背书的定向融资计划,但实际上,这些资金都被转移到了某个个人的账户上。 我对这种情况感到非常愤怒,牙齿几乎要因愤怒而咬碎,但却又感到无能为力。当事情发生后,几乎无法追回损失的资金。在当初宣传的时候,我无法立即介入帮助那些投资者。 淄博当地的金融监管局在今年三月份首次接到投资者举报称资金受损。在此之前,当地政府已经连续三次发布了关于立金集团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公告。 尽管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青岛当地仍有一些机构在进行类似的业务。他们现在已经转为地下操作,行事更加隐秘,资金池主要从较不发达的区县中寻找目标。依我看来,这样的操作迟早会引发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这类公司通常会将办公场所装修得非常豪华,对于给投资者的小礼物也是毫不吝啬。 有时候,朋友们会来询问我某些投资是否可靠,我会尽量简洁明了地向他们解释情况。有些朋友对行业比较了解,听后就明白了,他们会劝说其他想要投资的朋友要谨慎行事。但也有些朋友认为我在故弄玄虚,不够实事求是,结果他们转身就进行了投资。 去年,有位朋友想要投资市南的一个楼盘尾盘收购项目,他来问我这个项目是否可行。我仔细分析了成本和收益后,建议他不要进行这项投资。因为办公楼附带了二十多个车位,相应的税费和持有成本过高。 没过几天,朋友告诉我这个项目失败了。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是因为他动作太慢,错过了投资机会。当时银行刚开始放宽贷款政策,很多人都想通过这种方式轻松获利。只需要支付少量的首付,就能通过低息贷款购买数千平方米的房子,看起来确实很划算。既然项目已经失败,我也没有再和朋友详细计算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