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方面军是一支传奇的队伍,他不仅是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也是土地革命时期红军人数最多,歼灭敌人最多的队伍。全体将士们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红四方面军的发源地是鄂豫皖苏区,最早的班底就是“黄麻起义”后,上木兰山打游击的72名好汉。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这批勇士们有59人在与敌人的斗争中牺牲,1人失踪,6人在内部肃反中被害。新中国成立后,仅有6个人幸存。
红四方面军
黄麻起义幸存72好汉
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及革命群众。
中共中央为了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明确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指导方针。
中共湖北省委依据中央指示,制定了武装起义计划,将突破点定在了鄂东的黄安、麻城两县。黄安、麻城位于大别山南麓,这里的百姓深受军阀和土豪劣绅的压迫,群众的革命基础较好。
1927年9月26日,在黄、麻两县党组织的发动下,农民们拿起大刀、长矛发动了“九月起义”,先后在30个乡镇展开,一大批土豪、地主被镇压,财产被没收。
蒋介石
反动势力惊慌失措,迅速组织“清乡团”进行反扑,同时请求国民党第30军魏益三的部队前来帮助镇压。由于当时中共县级党组织缺乏领导起义的经验,没有趁机建立革命政权,这次起义在反动派的镇压下失败了。
但是它成功地将群众发动、组织和武装了起来,建立了农民协会,震慑了土豪劣绅和反动势力,为下一步的黄麻起义创造了条件。
一个月后,中共湖北省委为加强领导,任命符向一担任黄麻特委书记,刘镇一任鄂东革命委员会主任。
中共黄麻特委随后成立了黄麻起义指挥部,由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大队长潘忠汝、吴光浩分别担任起义的正副总指挥,目标是武装夺取黄安县城,建立革命政权。
潘忠汝
黄麻特委迅速动员党团员及第二高小的学生,深入乡村宣传土地革命,发动群众,同时加紧改造、训练农民自卫军,做好起义的准备工作。
经过细致地组织工作,建立起了拥有三百余支枪的黄麻农民自卫军,以及三万名以大刀、长矛、土枪为武器的农民义勇队。
当时湖北军阀唐生智正面临桂系集团的征讨,无暇顾及黄麻地区,也给起义的组织和进行创造了条件。
1927年11月13日,黄麻特委下令黄麻起义正式开始。黄安、麻城的自卫军,以及千余名挑选出来的农民义勇队组成了攻打黄安县城的主力部队。
唐生智
黄陂县委也派出以徐海东为首的农民自卫军前来助阵。上万名农民义勇队员们在外围配合作战。
小部分麻城农民自卫军在鄂、豫交界处警戒,以防止河南红枪会前来救援。晚上10点,起义部队向黄安县城集结,14日凌晨4点,战斗正式打响。
由于前期准备充分,加上有城内群众配合,起义队伍快就攻进了城内,黄安县反动警备队几乎在睡梦中就被缴了枪,缴获了90箱子弹和数百元军饷等一大批战利品。
攻城部队随即冲进了县政府,抓获并处决了以敌县长贺守忠为首的15名成员。
徐海东
起义部队成功地占领了黄安县城后,迅速成立了黄安县农民政府筹备处,早就准备好的宣传队伍走乡窜巷,张贴标语,宣讲共产党的土地革命纲领,号召大家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贪官污吏。所到之处,乡亲们无不夹道欢迎,踊跃支持。
11月18日,黄安城南的校场岗红旗飘飘,热闹非凡。近七万名群众欢聚一堂,在此见证了黄安县农民政府成立大会。
王志仁任黄安县委书记,曹学楷任新政府主席,会后颁布了《黄安县农民政府施政纲领》。
根据湖北省委指示,对300余名农民自卫军进行改编,黄安县农民自卫军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第一路,潘忠汝为鄂东军总指挥兼第一路司令。
曹学楷
麻城县农民自卫军为第二路,吴光浩为副总指挥兼第二路司令,总指挥部设在黄安县城孔庙内。这支队伍为后来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军的创建积攒了骨干力量。
黄麻起义是中共在大别山地区首次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也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我中共领导的又一次武装起义。
黄安县农民政府开创了鄂豫皖边区工农民主政权建设的先河。
黄麻起义的成功也极大地震撼了国民党反动派。他们展开了疯狂的反扑,企图将新生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在群众的支持下,起义队伍多次打退了驻河口的敌30军独立旅秦进忠部队的进攻。
吴光浩
国民党反动派于是从河南潢川调来了一个师突袭黄安县城。鄂东军猝不及防,尽管进行了英勇的反抗,但终因人数和武器装备差距过大而失败。
王志仁、潘忠汝等许多革命志士在率队突围中壮烈牺牲,刚解放才21天的黄安县城沦陷。
反动势力在黄麻两地展开了疯狂的搜捕,包括麻城县委书记蔡济璜在内的一大批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相继被捕,上千人惨遭敌人杀害,黄麻地区顿时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
革命遭受重大挫折后,为了保存革命火种,12月下旬,黄麻党组织在黄安木城寨召开会议,吴光浩、戴克敏等领导人决定将自卫军幸存下来的72名勇士转移到黄陂县木兰山一带开展游击活动。
戴克敏
红四方面军的发源地木兰山
木兰山位于黄陂县北部,原名“牛头山”,南齐永明年间,为纪念巾帼英雄花木兰而改名。
木兰山北临大别山,东靠群众基础好的黄麻,南边是江汉平原,革命队伍可进可退。
木兰山方圆一百多里地,林木茂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另外,敌人没有在此驻扎正规军,少数地方武装也不足为惧。
作为花木兰故里,这里有着“忠孝勇烈”的精神传承,而且这里还是鄂东军副总指挥吴光浩的家乡,可谓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木兰山
鄂东军72勇士携带长短枪53支,在吴光浩、戴克敏等人的带领下,从黄安紫云区的闵家祠堂集合出发,一路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于12月29日抵达了木兰山。
1928年元旦,根据湖北省委的指示,这支鄂东军队伍正式更名为工农革命军第七军,指挥部设在木兰山雷祖殿。队伍在军长吴光浩、党代表戴克敏、参谋长汪奠川等人的带领下,以木兰山为中心,开启游击战争。
第七军名义上是军,其实只有3个小队,每队20余人而已。三个队长分别是戴学诗、廖荣坤和汪奠川;三名党代表分别是吴先筹、王树声和江竹青。
黄陂县工委书记曹学楷负责配合第七军开展农村群众工作。
王树声
经过短期休整后,第七军便在木兰山周围开展了活动。他们四处张贴土地革命相关内容的布告,以唤起农民参加工农革命军,共同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一时间,土豪袁水知、徐小戴等人纷纷被打倒,部队把他们的不义之财分给那些贫苦百姓。
这一举措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拥护,百姓们经常将一些食物送上山来犒劳将士们。
木兰山脚东南面的罗家岗盘踞着罗胜元、罗安元兄弟这两大恶霸。罗氏兄弟在当地开油坊和当铺,财力雄厚。他们平时欺压百姓,横行乡里,百姓们慑于罗家的几十名打手,都是敢怒而不敢言。
木兰山
1928年1月中旬,第七军党委和黄陂县工委连夜开会,决定打掉民愤极大的罗氏兄弟。一方面是为民除害,另一方面也是打出工农革命军的威名,有利于开展游击活动。
第七军首先派人向罗家的罗隆昌当铺送了一封信,要求对方提供2000元的活动经费。罗胜元在当铺周边构建了高大的炮楼,仗着手里有十多条枪,并没有把游击队放在眼里,他当场撕毁了来信。
1928年1月23日,正值大年初一,吴光浩带领25名战士趁着夜色向罗家岗发起了强攻。
罗家的团丁也是早有准备,两挺机枪瞬间吐出了火舌。
战士们
吴光浩一边让人吸引敌人的火力,一边让人爬到当铺的屋檐下,拿着铁钎将墙壁凿开了一个大洞,然后在里面放起火来。敌人顿时乱了阵脚,激战到黎明时分,罗家已经是死的死、逃的逃,全线溃败了下去。
初二一大早,吴光浩带领战士们将罗家的粮仓、当铺全部打开,让老百姓前来分粮。
周边的贫苦农民奔走相告,一时间,拿着袋子和筐子的百姓络绎不绝地赶过来,欢天喜地地满载而归。
罗家岗一战的胜利,木兰山72好汉的威名远扬,迅速打开了土地革命的新局面。人民群众欢欣鼓舞,有些青壮年农民来到木兰山报名参军,还有的农民加入了当地的赤卫队。
赤卫队
一些因生活所迫,在外逃荒的村民也纷纷回到家乡参加革命,革命队伍迅速壮大。短短几天时间,木兰山周边的革命气氛就火热起来,而反动势力则狼狈不堪,对工农革命军痛恨不已。
木兰山的动静自然引起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注意,1月26日,国民党第12军派出一个团的兵力向木兰山进发,意图剿灭这里的革命队伍。中共湖北省委得知情报后,指示第七军向黄麻起义地区转移,以避敌锋芒。
第七军将队伍分成几个小组,利用山区地形,在夜晚跳出了包围圈,于次日抵达黄冈大崎山,与这里的工农革命军第六军会合。
黄冈大崎山
不料,队伍立足未稳,麻城的反动民团郑其玉部队尾随而至,第七军只得再次转移。72条好汉一路上风餐露宿,边打边退。参谋长汪奠川在为部队筹粮时,被一个连的敌人包围,最终弹尽粮绝,壮烈牺牲。
鉴于形势十分严峻,吴光浩和戴克敏等人决定重返木兰山。经过一个多月的机动行军,第七军穿过黄安南部顺利回到了木兰山。不过,敌人也源源不断地向木兰山合围,一场大规模的进攻即将展开。
为了保存实力,第七军在洪界山召开会议,将部队分为4支短枪队,以木兰山为中心,在当地游击队、赤卫军的配合下,分散进行隐蔽的游击活动。
游击队
敌人大部队扑空后撤退,而72条好汉的游击战并没有停止,他们通过昼伏夜出、声东击西的游击战,依然保留着革命的火种。这个火种迅速燃遍了整个大别山区。
第七军在木兰山周边进行了3个多月的游击活动,影响力遍及黄陂、罗田、黄安等六个县。他们在木兰山区建立了农民武装,播下了革命火种,这种作用直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仍经久不衰,可以说是农村革命成功的典范。
第七军也从中积累了游击战的经验,队伍的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
他们的斗争为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民武装
1928年4月,第七军再次集结,打回了黄麻老区,经过三个月的筹备,终于在柴山保建立了鄂豫皖边区的第一小块革命根据地。7月,第七军奉命改编为红军第11军第31师,吴光浩任军长兼师长。
这支以木兰山72好汉为基础的120人的队伍成为了鄂豫皖苏区第一支红军部队。许多著名的红军将领和开国将军都是出自这里。
1929年5月,吴光浩受命前往河南商城领导起义,在途中遭到敌人袭击而英勇牺牲。
不过,商城起义组建的第11军第32师创建了豫东南革命根据地,11月,安徽六安霍山起义整编的第11军第33师创建了皖西根据地,木兰山的星星之火,开始燎原。
红军部队
1930年3月底,红11军的三个师合编为红一军。由许继慎、徐向前分任正、副军长。1931年1月,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在商城合编为红四军,邝继勋任军长,徐向前任参谋长,此时部队已扩充至1.25万人。
1931年11月7日,在当年黄麻起义的指挥部黄安七里坪镇召开了大会,中共中央宣布以红四军、红二十五军为班底正式组建红四方面军。由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
两个军总兵力为3万余人,成为了当时仅次于中央红军的一支军事力量,具备了进行大规模作战的能力。
红四方面军的成立也标志着鄂豫皖苏区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由此可见,要往前追溯的话,红四方面军的源头正是当年的木兰山72好汉。
徐向前
历经烽火后的幸存者
木兰山72好汉跟随红四方面军经历了鄂豫皖反“围剿”、嘉陵江战役、西征以及改编为八路军第129师奔赴抗日前线等重大战役。
他们中有的人随着队伍的壮大而不断成长,有的人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也有的人因为革命道路的曲折而历经磨难。
沧海横流,大浪淘沙,当年的72勇士只有六人在新中国成立后幸存了下来。
黄麻起义后,将队伍带上木兰山的第七军领导人中,吴光浩、汪奠川在红四方面军成立前牺牲;戴克敏、曹学楷在肃反运动中被张国焘冤杀;只有戴季英一人在新中国成立后活了下来,曾经担任过河南省委常委兼开封市委书记。
张国焘
在其他的67名战士中,有1人失踪,另有4人被张国焘杀害,57人在战场牺牲或被敌人杀害,只有5人坚持到新中国成立后,而且都成为了开国将军。他们分别是王树声大将、陈再道上将、詹才芳中将和肖永正、吴世安少将。
王树声是麻城市乘马岗镇人,他担任过私塾老师,镇小学校长,文化水平较高。王树声作战勇敢,善于谋略。他先后担任红四方面军第11师师长、副总指挥兼第31军军长,西路军副总指挥等重要职务。
抗战期间,王树声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兼1纵司令员,指挥了著名的中原突围。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北军区司令员。
陈再道与王树声是同一乡镇的老乡。他3岁时父母、姐姐相继去世,成为孤儿。
王树声
陈再道从小能吃苦,在艰苦的战争岁月中成长很快。1935年就担任了红四方面军红4军军长。抗战时期,陈再道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副旅长,指挥了著名的黄崖底战斗。
1940年,陈再道任冀南军区司令员,率队参加了百团大战。
新中国成立后,陈再道担任了铁道兵司令员。
詹才芳是黄安县高桥区人,12岁前父母相继去世,与弟弟相依为生,靠给地主家放牛为生。黄麻起义时,詹才芳担任排长,后来升任红31军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9纵司令员。解放后任第46军军长。
陈再道
肖永正也是麻城市乘马岗镇人。他是在红4军时才开始担任班长的。后来一直从事部队的供给、后勤工作。解放战争时期,肖永正任20兵团后勤部副部长。
肖永正于1994年在天津逝世,享年90岁。他是72勇士中最晚去世,也是寿命最长的一位。
吴世安是黄安箭厂河乡人。
解放战争时期,担任鄂西北军区1分区司令员。这5位将军除了作战勇敢以外,还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比较低调,这让他们躲过了张国焘的内部迫害。
肖永正
土地革命初期,黄麻起义的队伍上了木兰山,72好汉在长江北岸点燃了“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斗争做出了杰出贡献。
作为第七军的诞生地,红四方面军的源头,木兰山在我军、我党的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如今,当年的勇士们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巍巍木兰山将永远见证中国工农革命军当年创建的英勇业绩。
参考资料
【1】、《黄麻起义始末》,武汉海事法院;
【2】、胡遵远,《红四方面军发展历程中的七大里程碑》,《党史纵览》,2020年8月13日;
【3】、《木兰山是当代黄陂最具思想内涵的名片》,中共武汉市委党校,2017年6月20日。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月月是故乡明
古来征战几人回
用户50xxx13
不易
用户96xxx67
最初72人中没王树声,他是后加入的,有戴季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