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沙特和谈中开出的三项停火条件,令美国谈判代表当场陷入沉默。这份包含领土割让、安全担保和全面解除制裁的清单,不仅远超乌克兰承受极限,更暴露美欧对俄战略的深层裂痕。随着谈判破裂,美国务院紧急派遣特使团赴北京,试图争取中国扮演调停角色。
3月28日解密的谈判纪要显示,俄方首项条件要求乌克兰永久承认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和赫尔松四州主权归属。这四个占乌领土18%的地区,控制着亚速海80%海岸线和黑海粮食出口通道。莫斯科国立大学地缘政治系测算,四州矿产资源价值超2.3万亿美元,相当于乌克兰全年GDP的14倍。
第二项条件聚焦能源安全,要求基辅签署具法律效力的文件,承诺永不攻击俄境内能源设施。该条款直指2022年北溪管道爆炸案教训,俄方特别强调黑海航运需由俄乌联合舰队保障。乌克兰海军司令涅日帕帕坦言:"这等于将黑海控制权拱手让人。"
最引发争议的是第三项要求,美欧立即解除全部1.3万项对俄制裁。据布鲁金斯学会统计,仅能源禁运就导致俄罗斯每月损失40亿美元收入,若解除制裁,俄央行3200亿美元冻结资产将重新激活。
谈判破裂后,欧盟27国紧急召开闭门会议。德国总理朔尔茨的幕僚透露:"85%成员国反对在领土问题上妥协。"这种强硬立场与美国的绥靖倾向形成反差,特朗普曾私下向普京承诺,可推动解除46%的非能源类制裁。
军事态势加剧分歧:北约在波兰部署的"陆基宙斯盾"系统已完成第4次升级,其配备的SM-3 Block IIA导弹可拦截俄"匕首"高超音速武器。而美军却从罗马尼亚撤走"萨德"反导系统,这种战略收缩引发东欧盟友强烈不满。
美国务院东亚事务助理国务卿康达4月3日秘密抵京,带去涉及能源、科技领域的8项合作提议。知情人士透露,美方愿以放宽半导体设备出口为筹码,换取中国在俄乌问题上的协调。
这种交易充满风险。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中俄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其中78%以本币结算。若在调停中过度倾向西方,可能危及价值680亿美元的能源合作协议。但保持中立又能获得什么?商务部研究院专家指出,美国提出的页岩气技术转让或使中国能源自给率提升至92%。
俄乌双方也在积极争取支持。基辅悄悄恢复了对华玉米出口,3月发货量环比激增220%;莫斯科则批准中国企业在贝加尔湖地区开发稀土矿,该矿藏占全球已探明储量的17%。
中国外交部的公开表态仍保持谨慎,强调"对话协商是唯一出路"。但联合国安理会闭门会议流出的文件显示,中国特使正推动建立由金砖国家主导的第三方调解机制。
这种方案既避免直接站队,又契合中国倡导的多边主义。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专家马斯洛夫认为:"若调解机制成型,美元在全球能源结算中的份额可能再降5个百分点。"
当利雅得的硝烟逐渐散去,全球目光转向北京。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马凯硕所言:"21世纪的国际政治,正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