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到一则热帖。题主好不容易成功上岸某985研究生,兴奋之余便发了一条朋友圈,想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喜悦。
但令题主不解的是,自己发朋友圈的时候并没有屏蔽任何一个人,但结果却发现压根没几个人为自己点赞。
甚至,有一些人明明点赞了朋友圈里前一条的内容,却对自己的内容视而不见。
题主纳闷,如此激动的事,为什么大家的反应如此冷漠。
帖子曝光后,网友们纷纷喊话自己碰到的相似经历。
网友@笑逗菌的高赞回复更是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其中的缘由:
朋友圈不是“朋友”,更多的是见不得你好的“敌友”。
你的成功只有你最亲的家人或者为数不多的挚友为你开心。
除此之外,大多只能算是陌生人。
深以为然。
记得复旦大学的陈果老师,曾坦白地问身边的一位朋友:“我过得好,你好像并不那么开心。”
因为每当她过得春风得意,朋友见到她却总是心情郁闷。
朋友见状丝毫没有掩饰地说:“我希望你过得好,但我不希望你过得比我好。”
说到底,大多数情况下,越是身边的人,许多时候,越是见不得你过得比他们好。
02
看到一位网友的自述。
网友一个月前开始践行减肥。每天上午她坚持鸡蛋配黑咖,中午和晚上都只是简单的焖燕麦,再搭配一些炒时蔬。
一个月里,日复一日,不曾懈怠。
终于在坚持了一个月左右,网友从原先的115斤减到了如今的93斤,足足瘦了22斤。
面对这样的结果,网友很是欣喜。
但出人意料的是,自从网友减了肥,同一寝室的舍友便开始变得阴阳怪气。
有的室友讽刺网友好有心机,偷偷内卷;有的室友甚至鄙笑网友骨头架子好丑。
面对各种不堪入耳的言论,网友十分不解:承认别人积极减肥很难吗?
想起东野圭吾在小说《恶意》中的一段独白,把对身边人的嫉妒心理描述的淋漓尽致: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
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
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
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
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
不可否认,许多时候,身边人的嫉妒,足以抓狂得让你无法想象。
嫉妒是人性的一部分,但说到底,一个人的嫉妒言行,也暴露了一个人的格局大小。
03
豆瓣网友@非木曾是个十分争强好胜的人。每当生活中遇到比自己厉害的人,总会产生嫉妒的情绪。
但那样的日子并没有让他快乐起来。
后来,他渐渐察觉出了什么,慢慢地将“我嫉妒你”变成“我向你学习”。
这种心态的转变,不仅让他的生活更加快乐,甚至让他从那些比他厉害的人身上学习到了许多。
孔夫子曾称赞一个学生是君子,他的依据是: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简单来说,意思就是因为这学生处于君子堆中,才成就他成为君子。
记得李嘉诚曾经说过:
“当你接触的人越多、层面越高时,就会发现:
越是品行低劣、缺失的人,越见不得别人好,喜欢互相踩踏,互相拆台;
而越是品行好、有教养的人,越能看到别人的优秀,懂得互相支持。”
抛开个人的偏见,试着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身边优秀的人,你会发现,每一天你都在进步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