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困秋乏夏打盹”,春季到了,你困倦吗?怎样应对调理?

点点健见 2025-02-23 13:02:57

常言道:“春困、秋乏、夏打盹”,现在春季到了,不少人开始逐渐出现疲倦、困乏,或者感觉感觉身体沉重,四肢困倦,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病了?

“春困、秋乏、夏打盹”这句民间谚语就高度概括了人体与自然节律的深刻联系,揭示了中医"天人相应"思想的精髓。说明大自然(天)的变化与人的生命活动休戚相关,时刻影响着人的健康状态。

春困是春季常见的身困体倦现象,中医认为与"天人相应"相关。唐代孙思邈《千金方》记载:"春时阳气初升,人多昏倦,谓之春困"。春属木应肝,阳气升发时若人体气血运行不畅,则易出现困倦。《黄帝内经》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强调人体需顺应春季阳气升发之性,所以调理时需要从肝、脾、湿三方面辨证。

一、春困病因病机

[肝气不疏]:春应肝木,肝气郁结则气血不畅。

[脾虚湿困]:春雨渐多,湿邪易阻脾阳升发。

[阳气升发不足]:冬季藏阳不足,春时无力上荣头面。

二、快速辨证分型(附典型症状对比)

证型

舌象

核心症状

伴随特征

肝郁脾虚型

舌淡胖有齿痕

晨起最困,午后稍轻

情绪低落、胁胀、大便时干时稀

湿浊困脾型

舌苔白腻水滑

全天困重如裹湿衣

头昏沉、口黏、食欲差、大便粘厕

阳气不足型

舌淡嫩苔薄白

困倦伴畏冷,动则气喘

手脚凉、易感冒、小便清长

三、分型调理方案

1、肝郁脾虚型(最常见)

[经典方药]:逍遥散加减:柴胡6g + 炒白术9g + 茯苓12g + 薄荷3g(后下)。中成药:逍遥丸(疏肝) + 参苓白术丸(健脾)。

[食疗方]:玫瑰陈皮茶:玫瑰花5朵 + 陈皮6g + 炒麦芽10g,沸水冲泡。忌口:辛辣(耗气)、糯米(碍脾)。

[外治法]:敲胆经:每日晨起拍打大腿外侧(风市穴至足临泣)3分钟。

2、湿浊困脾型

[经典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9g + 佩兰9g + 苍术6g + 荷叶6g。中成药:藿香正气软胶囊(舌苔厚腻者)。

[食疗方]:茯苓薏米粥:茯苓15g + 炒薏米30g + 小米50g,煮粥食用。忌口:冷饮、肥甘厚味

[外治法]:艾叶泡脚:艾叶30g煮水泡脚,水位过三阴交穴。

3、阳气不足型

[经典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5g + 党参12g + 升麻3g + 葛根9g。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晨起空腹服)。

[食疗方]:韭菜核桃仁:韭菜100g + 核桃仁30g 清炒。忌口:生冷瓜果、绿茶。

[外治法]:晒背补阳:每日上午9-11点,晒后背15分钟(重点晒大椎穴)。

四、春季防困生活要点

1、作息调节:早起顺应阳气升发(建议6-7点起床);午休不超过30分钟(避免气血停滞)。

2、运动选择:升阳操:清晨练习"双手托天理三焦"(八段锦第一式)10遍;梳头法:用木梳从前额发际梳至后颈,每日100下。

3、饮食禁忌:慎食酸味(如山楂、柠檬)以免收敛肝气;少食发酵食品(如醪糟)防助湿

五、鉴别预警

若春困伴随以下症状,需及时就医:[持续嗜睡]——排除发作性睡病。[困倦伴明显水肿]——排查肾病。[突然困乏伴心慌]——警惕心脏问题。

[调理周期]:一般2周见效,若超过1个月无改善,建议面诊专业调整方案。

0 阅读:29

评论列表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5
2025-02-23 15:47

好历害的调理.能天天出来宣传要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得有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心态。因为中医还没有做到完美变态.中医的品德如何呢。中医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这品德高不高。中医动不动反中医就是汉奸之类。搞的国人应该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才是对.中医品德得高到什么程度。从上所诉中医就是一个品德之高高出宇宙级。那么中医智商水平如何呢。别人用中医如果有效那么证明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而中医不去反驳反而来強调中医能治病。这种用别肯定的条件来证明别人结论错的。这是要多大的智商水平才能做的事.还有中医特別喜欢用案例证明有效.不说是否真实吧。就一个反证法是用来证明结论错误而不是证明正确都不知道。这初二的知识学两年还不知道不证明中医的无敌智商吗。当然中医也可能没上过学.那不是证明中医文盲吗。结论中医的智商水平天下无敌。中医还有一个最可怕的地方连医学是治病救人而不是为了养身都不知道.还口口声声说中医药食同源。连何为药何为食分不清也不证明中医智商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