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 38 岁副教授宋某自杀离世,网传因科研压力,高校回应称与事实严重不符,哪些问题值得深思? 我老公看到了新闻,回复我说:你现在知道我所面临的困境了吧。 仔细想一想,他确实好久都没有笑过了。 小孩两岁多,这学期忙的没来得及去找托班。我暂时在家带着。 母亲节前一晚,因为我和老公单独带孩子好多天了,期间他面临论文大修,我每天带孩子,当天有点累说了几句没轻没重的气话(说他帮不上我忙),老公也没忍住气和我理论了一番。 那一晚,我俩都没睡觉。 他说:我已经非常努力去平衡工作和生活了。我哪天不是保证9点之前到家帮你?我每天都是等宝宝起床吃上饭,我收拾完家里才去单位。我知道你为家里付出的时间多,但我也尽力了,我这段时间确实忙,但中午从来都没有午休过,只想弄完早点回家。你这样的语气,让我感觉自己非常失败,没有任何价值。 一天天忙忙碌碌,我俩几乎没有交心过,更没有对彼此微笑过。每天都忙着孩子和工作。难得的笑容肯定是出门前和宝宝再见、以及回家看到宝宝时象征性的微笑。 人一忙,一焦虑,脸上的表情骗不了人。但我们根本没时间关注对方情绪。 我知道,成年人要懂得取舍。但我最近也想搞搞工作,毕竟青年结题两三年了,迟迟没申请面上,马上论文就老了,我也想再试试写写论文。 但家里没有支持系统,这是客观事实。 光是偶尔来一个论文退稿和返修,就足够磨人了。何况还有那么多项目要求、公益要求。 最后我妥协:那你先忙吧,我安心带宝宝。我懂取舍,但舍之后内心多多多少少失衡的情绪总是到处乱窜。 他忙完这段时间,就该我上班写写论文了。 看起来好像安排的挺合理,实际上都是无奈之举。我时常觉得,工作生活根本平衡不了,平衡就意味着哪头都做的一般。 他单打独斗好多年,没有团队,学生指望不上,一个人在家庭、其它工作杂事的消磨下,坚持做科研真的很费劲。 而我的日常就是天天打杂,间歇性带孩子,顺带抽时间写论文。 我也不知道真实情况如何,我只是有一些分享欲。如果分享的事情对别人有一丁点启发那也有价值。 一个是高校确实卷。而且有些学校的人才引进或者准长聘教师,达不到合同指标是要退钱的,也确实有转岗的。 所谓的安家费,更像是婚前协议。你一旦离职,也是要退钱的。退完这部分,算算一个月真的是几千块。 二是很多老师的名校情结重、有着知识分子的清高。这不是坏事,但在特殊问题上反而会束缚很多人的手脚。 三是理性看待工作。就算是医生、教师行业,社会貌似给了从业者所谓的“地位”,其实更像是在利用人的虚荣感去要求大家无私奉献。 人是情感动物,人不是机器。但很多工作,是想把人工具化,为了某些人和团体的利益。所以,从业者要刻意避免自己被工具化。 允许自己慢一点走。和家人多呆在一起,让日子回归人情味和烟火气。遇到问题,关注自己的情绪,先给自己时间,允许自己感性的沉迷在情绪里,再去理性的分析情绪来源。 我们圈子,很多老师为了前途,真的从来不和关系熟的人吃饭,因为太熟,没有有价值的信息交换。他们只和想攀上关系的人社交。精致利己,更容易成功。但那真的幸福开心吗? 其实一辈子和重复的人、熟悉的人呆在一起,有知根知底的朋友,相互扶持到老,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