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7月,邓稼先在临终前提出想要再去看一眼天安门,望着长安街的车水马龙,他

在左聊国际 2024-05-16 20:14:02

1986年7月,邓稼先在临终前提出想要再去看一眼天安门,望着长安街的车水马龙,他问道:“30年后,人们会记住我们吗?” (信息来源:2022-07-29光明网——30年后,人们会记住我们吗?——会!2022-07-29 光明网——隐姓埋名28年,他用一生诠释“中国脊梁”) 邓稼先在小时候就是一个真正的天才,学习成绩非常好,人也非常聪明,不过在小时候邓稼先也是一个不让家长省心的孩子,1937年7月7号,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当时许多学子都从学校走出来上街呼吁进行抗日。 当时的邓稼先才刚上高一,虽然年龄并不大,但是邓稼先也跟着其他学生一起走上了大街,开始宣传抗日思想,在宣传抗日思想的时候邓稼先还属于其中的积极分子,当街直接撕毁了日本鬼子的旗帜。 做出来这种举动之后,不管是学校还是邓稼先的父亲,都不敢继续让他留在家里,随后就把邓稼先送去了昆明,到了昆明之后,邓稼先在姐姐的照看之下,比平时安静了许多,上完高中之后,考上了当时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进入大学之后,邓稼先学习的是物理专业,等从大学毕业之后,全国的抗战也刚好结束,这时候邓稼先打算前往北平去教书,在北平教书的时候,邓稼先一直到自己就算一直教书,也不可能改变国家的现状。 要想让国家富强起来,就必须要出去学习,学习国外的先进科技,学成之后才能够回来更好的报效国家,随后邓稼先就前往普渡大学留学,留学期间邓稼先只用了一年八个月,就获得了博士学位。 这个时候很多的国外机构都向邓稼先抛了橄榄枝,毕竟所有人都看中了邓稼先的潜力,在拿博士学位的时候,邓稼先仅仅只有26岁,因此当时的邓稼先也被普渡大学的许多人称之为娃娃博士。 这么一个天才级别的人物,放弃了国外的招揽,并没有任何的犹豫,在拿到博士学位之后,仅仅过了9天就回到了祖国,因为邓稼先知道自己是有使命的,自己出来学习也是带着这个使命出来的。 回到国家之后,邓稼先接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任务,或者说是重要的使命,我们国家经过研究之后,打算放一个大炮仗,邓稼先没有太多的犹豫,就接下了这个任务,项目开始之后,邓稼先才知道这个任务到底有多么难。 苏联专家在撤走之后,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有用的研究资料,仅仅只有一些没有来得及带走的数据,但是事后我们经过了详细的计算和反复印证之后,发现苏联专家留下的这些数据竟然全部是为了误导我们的。 没有办法,要想研究出来,必须要从零开始,一切都要靠自己,当时我们使用的计算工具除了算盘和钢笔之外,还有比较先进的手摇和电动计算机,凭借这些原始的工具,我们却要计算世界级别的难题。 仅仅是计算一个数据,就需要许多的科研人员三班倒不休息的算一个月,算完之后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所有人员还需要重复计算,这个过程需要进行9次,更关键的是得到结果之后,还需要和物理学家进行结合。 如果这个数据在物理学家那里通不过,就需要重新进行计算,虽然我们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但是在1964年10月,我国还是顺利的进行了第1次原子弹的试爆,当蘑菇云升起的时候,所有人都振臂欢呼。 因为在这一刻,我们国家也终于放了大炮仗,这个大炮仗对于国家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意味着国家在战略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对的安全,尤其是面对苏联和美国的核威胁,我们已经有了反制手段。 再也不是他们能够随意欺负的了,在国家间的较量当中,一定要拥有同等的手段,否则国家之间是不讲情感的,只讲利益,为什么苏联和我们交流的过程当中态度那么强硬,甚至苏联的领导人还多次用核打击来威胁我们国家。 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核武器,如果苏联知道我们国家也拥有核武器,他还敢进行核威胁吗? 邓稼先在得知自己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提出了想要去天安门看一眼,到达天安门的时候,邓稼先问妻子了一个问题,他想要知道30年后是不是还会有人记得他? 会吗?必须会的!

0 阅读:89
在左聊国际

在左聊国际

谢谢你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