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4年5月,习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人是最具创造力、也最闪耀的元素。上海科创中心建设10周年之际,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走访了10位科技工作者,听听他们的科创故事和感悟,以及对未来的期许。不一样的精彩,一样的勇立潮头、勇攀高峰。
刘真简介:1988年11月出生,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作为论文第一作者,创建世界首个非人灵长类自闭症转基因猴和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两项成果入选2016年度和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几个月前,36岁的刘真与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成功构建嵌合体猴技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评价,“这对于生物医药的重要性不亚于克隆猴技术”。刘真,正是创建了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的论文第一作者,当时还不到30岁。
10年前,习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青年科技人才如何挑大梁?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日前专访了刘真。
[克隆猴研究中最大的打击]
记者:10年前,克隆猴工作进行到哪一步?
刘真:当时还处于研究初级阶段,在测试促进猴胚胎发育的不同方法,大家还没切身体会到有多难。
一直以来,研究脑疾病用的是小鼠模型,但和人相差甚远。猕猴5到6年才能有一代,难以得到遗传背景一致的实验猴,最好的办法就是克隆。2002年起,全球多家知名研究机构开始了非人灵长类体细胞克隆猴的研究,但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最接近的一次,是美国俄勒冈灵长类研究中心做胚胎移植第81天时发生了流产。
2012年我的导师孙强研究员带领团队从蒲先生那里“领命”后,初生牛犊的我非常渴望能做出来,这种渴望远远大于畏难情绪。
记者:不到10秒完成一次卵母细胞去核操作,不到15秒完成一次体细胞注入操作,你是怎么做到的?
刘真:在小鼠上大量练习,专注每一个细节,这样在猴实验中可以尽量减少卵细胞的损失。差不多持续了半年吧,我每天在显微镜前练习6小时。
记者:克隆猴的研究中,最大的一次打击是怎样的?
刘真:第一批两只克隆猴出生后,仅存活了3个小时。其实,在这之前我们已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这次眼看就要成功了,所以真的很郁闷。我和孙强老师去太湖边走了走,就像人家下围棋“复盘”,我们再三讨论了可能导致失败的细节,重新回到了实验室。几个月后,终于先后迎来了克隆猴“中中”和“华华”。
[克隆猴研究有何最新进展]
记者:“中中”和“华华”现在怎样了?
刘真:它们很健康,有了后代,和其他正常猴子没什么两样,现在主要用于行为学观察研究。
记者:大家都很期待,利用克隆猴构建出疾病模型猴。
刘真:我们也不敢懈怠,很快投入到了新的研究。距离克隆猴不到一年,我们与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获得5只遗传背景一致的生物节律紊乱克隆猴,开启了标准化创建疾病克隆猴模型,有利于开展临床前药效评估。
记者:克隆猴的研究,有何最新进展?
刘真:今年初,我和孙强老师合作在《自然·通讯》发表了一篇论文,解析了体细胞克隆猴的重编程机制和障碍,进一步提高了克隆猴的效率。之前70多个胚胎只能成活两个,现在9个胚胎中就能成活1个。
记者:你在位于苏州西山的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待了9年多,苦吗?
刘真:那是一个有点偏僻的岛,刚去时小路上没有一盏路灯,距离最近的集镇不到3公里,我们十七八个人要轮流做饭,还要照顾1千只猴子。
不过,我觉得没那么苦,那里挺适合静下心来做科研。
[怎样实现更多的颠覆性创新]
记者:你30岁就做出了被誉为“世界生命科学领域里程碑式突破”的克隆猴,后续的科研有压力吗?
刘真:确实压力挺大的,特别是刚成立自己的课题组时,神经一直紧绷着,紧迫感更加强烈了,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不够用。
记者:怎样才能实现更多的颠覆性创新?
刘真: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发论文不是最重要的,不能成为发论文的机器,重要的是引领一个学科的发展、做出一个关键的突破、解决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
对于克隆猴这段经历我一直心存感恩,它对于我科研品味的形成影响很大,让我有勇气去挑战重大科学问题。要知道,在克隆猴之前,我们中心没有发过一篇有关克隆研究的文章。这既得益于蒲先生独到的眼光,也缘于脑智中心一直鼓励探索重大科学问题。
记者:你是一位“土博士后”,这一选择当时是何考虑?
刘真:我博士毕业时,社会上各种人才“帽子”很多,“海归”相对更有优势,我也犹豫过。但我在脑智中心学习了这么多年,深感这里有很好的科研土壤、也不看重是否有留学经历,所以决定留下来。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而且超过了预期。没想到这么快我就能成立自己的课题组,6年来我和团队成长得很快。
记者:作为当时最年轻的课题组长,当时为何要做嵌合体猴这么难的问题?
刘真:因为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而全世界都没做出来,就像当年做克隆猴一样。
1984年科学家们首次把体外培养的胚胎干细胞嵌合到小鼠早期胚胎,这使得批量产生性状大致相同的小鼠疾病模型成为可能。非人灵长类疾病模型对于生物医药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单个基因突变造成的疾病,比如渐冻症。然而,近30年来,关键的胚胎干细胞嵌合体猴技术却一直进展缓慢。现在,我们做出来了。
记者:听学生说,你每周工作6天,从8点到23点,工作时长领跑全组。
刘真:因为努力了未必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这也是我周围前辈和同事们的“标配”。
记者手记·创新的“主角”
30岁时,刘真被破格聘为研究员,成为当时脑智中心最年轻的课题组长。
这与他的努力分不开,同时也得益于脑智中心独特的人才评价体系。只要表现出工作能力,就算暂时没有做出成果,也给予支持;就算不是论文通讯作者,只要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同样可以算做100%的成果产出。这无疑给年轻人提供了宽松的创新环境。
近年来我国科技人才队伍趋年轻化,25岁到35岁是最有创造力的时候,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让他们在历练中成长。
要想把优秀的博士生、博士后留在国内,除了人才支持体系和没有后顾之忧的薪酬待遇,是否有创新的机会,同样非常重要。
在面试课题组长时,刘真提出了想要攻坚的3个科学问题,评审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劲松当场就鼓励他:这3个科学问题都很难,能做出1个就很厉害。
嵌合体猴,正是那次面试中他提出的科学问题之一。经过5年攻关,嵌合体猴诞生在了曾经诞生过克隆猴的上海。
刘真说,克隆猴培养了他的科学品味。这句话颇耐人寻味,当给了年轻人挑战重大科学问题的机遇,追求卓越也就更容易内化为他们的科研基因。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让年轻人成为创新的“主角”,他们的创新活力必将给我们以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