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2月4日,中国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的一则公告,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中国决定对钨、碲、铋、钼、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关键资源领域的战略考量,更揭示了关键矿产已成为各国博弈的新“战场”。
钨,作为“工业牙齿”,因其极高熔点和硬度,在航空航天发动机、穿甲弹、核反应堆屏蔽材料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钨合金弹芯凭借其高密度和高硬度,成为穿甲弹对付装甲目标的关键。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钨生产国和出口国,对钨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无疑是对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有力维护。
碲,这种稀散有色金属,近年来在新能源与信息技术领域展现出重要价值。碲化镉作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关键材料,其光电转换效率可达22%。此外,碲在红外探测器和半导体衬底中的应用,使其成为新能源与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撑。对碲相关物项的出口管制,体现了中国在高科技产业领域的战略考量。
铋、钼、铟等金属,同样在军事和工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铋以其优良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催化、太阳能电池、3D打印等领域崭露头角。钼作为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在钢铁冶金、农用化肥、电气化工和航天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铟则是制造液晶显示器和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关键材料,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此次出口管制,并非中国首次在关键矿产领域采取行动。近年来,随着全球政治、经济局势的动荡,关键矿产已成为各国博弈的焦点。以美国为例,其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对中国实施了一系列技术封锁和贸易限制措施。中国此次实施出口管制,无疑是对外部不合理限制的有力回击。
从国际影响来看,中国对钨、碲等金属的出口管制,将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对那些高度依赖中国相关物项进口的企业而言,将面临原材料供应中断的风险。例如,美国军工企业每年从中国进口大量稀有金属,中国实施出口管制后,这些企业将面临原材料短缺和生产成本上升的困境。
然而,中国实施出口管制并非旨在切断全球供应链,而是旨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促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出口符合相关规定的,将予以许可。这体现了中国在关键矿产领域的开放态度和合作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全球关键矿产领域的优势地位并非一蹴而就。多年来,中国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在钨、铟等金属的生产和出口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例如,中国钨产量占全球的82%,铟储量位居世界第一。这些优势地位为中国在关键矿产领域的博弈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政治、经济局势的进一步变化,关键矿产领域的博弈将更加激烈。中国将继续坚持开放合作的态度,加强与各国在关键矿产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同时,中国也将继续加强关键矿产领域的战略储备和管控措施,确保国家安全和利益不受损害。
总之,中国对钨、碲等金属的出口管制,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关键资源领域的战略考量,更揭示了关键矿产已成为各国博弈的新“战场”。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应加强合作与对话,共同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