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溥仪在北京街道闲逛,看到一烧饼摊,于是便买了一个。没想到刚吃了一口,便咬牙切齿的说:“那群死太监竟然敢骗我!”
1963年北,在新中国的治理下焕发出新的活力,而此时的爱新觉罗·溥仪,已经与昔日皇帝的身份相去甚远。
作为清朝的末代皇帝,他的一生经历了无数波折,曾是万人之上的天子,如今只是一个平凡的公民。他的日常生活虽然简单,却依然充满了过往记忆的阴影。
溥仪自幼生活在紫禁城内,生活中的种种禁锢使得他对宫外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渴望。儿时他曾命令身边的太监去给他买几个烧饼回来。太监领命,匆匆忙忙地走出宫门,穿过繁忙的街道,来到附近的一家烧饼铺子。
太监排队等待着,眼看着热气腾腾的烧饼从炉中取出,个个金黄酥脆,香味扑鼻,令旁人垂涎欲滴。可等到太监拿到烧饼时,他没有急于回宫,而是在街头逗留片刻,顺便买了些自己爱吃的小吃。
等到太监终于回到宫中时,烧饼早已失去了刚出炉时的热度。等候已久的溥仪接过烧饼,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却发现烧饼已变得冰冷干硬,毫无新鲜时的香脆可言。溥仪皱起眉头,口中尽是干涩的味道,完全无法与记忆中那诱人的香味联系在一起。
太监们看着溥仪的反应,心中暗自庆幸,因为他们不想再为此事跑腿。于是他们编造了一个谎言,告诉溥仪烧饼本就是这种口感,而且味道也并不好。为了让谎言更具说服力,太监们还进一步解释道,烧饼之所以被老百姓喜欢,是因为他们贫困无奈,没钱买更好的食物,只能将就吃这种凉冰冰的东西。
新中国成立后,溥仪以“战俘”的身份住进了监狱,直到1959年才改造出来,溥仪特赦后,在妹妹家住了半个月以后,溥仪搬到了政府安排的一间旅馆里。
1963年的一天,溥仪漫步在北京的街道上,突然,一阵诱人的香味扑鼻而来,他循着香味找到了一个烧饼摊。摊主正在忙碌地翻转着铁锅里的烧饼,香气四溢,让人垂涎欲滴。溥仪心血来潮,决定买一个尝尝。摊主熟练地将一个热气腾腾的烧饼递给他,溥仪付了钱,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
这一口下去,溥仪愣住了。烧饼外酥里嫩,香味浓郁,和他记忆中那个又硬又干的烧饼完全不同。他不由得皱起眉头,心中充满了疑惑。在他的印象中,烧饼是冷的,干巴巴的,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可是现在这个烧饼,为什么这么美味?
摊主看出了他的疑惑,笑着解释说:“这烧饼啊,刚出锅的时候才最好吃,凉了就不好吃了。”溥仪听后,顿时恍然大悟。原来,他记忆中的烧饼不过是凉了的烧饼,并不是这个食物本身不好吃。
他回忆起当年在紫禁城里,自己想吃烧饼,却总是吃到冷冰冰、硬邦邦的东西。太监们为了省事,总是提前做好烧饼,然后等到他想吃时才拿出来,冷硬的口感自然无法让人满意。 想到这里,溥仪不禁恼怒,心中暗骂那些太监欺骗了自己。儿时的他,完全被困在紫禁城高墙内,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
而那些伺候他的太监宫女,在后来也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忠心,反而变得懒惰狡猾。他们不仅偷走了宫中的宝物,还贪污了民国政府拨给皇室的生活费,导致溥仪的生活质量一再下降。
尤其在饮食方面,溥仪的处境更为艰难。御膳房的厨师们也变得敷衍了事,做饭毫不用心,饭菜的味道越来越差。小皇帝每次用膳时,只有前几道菜是新做的,其余的都是剩菜剩饭。
久而久之,溥仪对宫里的饭菜失去了兴趣,常常派人到北京城里的餐馆订餐,特别是西餐厅。但即使如此,他也不一定能吃到满意的食物。
他对烧饼的印象彻底被改变,认为它不过是民间贫困生活的象征,毫无美味可言。
作为末代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了权力的象征,却又被种种限制所束缚。他从未真正了解过普通百姓的生活,甚至连最简单的美食体验也因为太监们的欺骗而变得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