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保护了20年湟鱼,现在泛滥成灾,为何无人敢吃?生活在青海湖附近的70岁的老人

春秋谈国际说 2024-05-30 16:10:13

青海保护了20年湟鱼,现在泛滥成灾,为何无人敢吃?生活在青海湖附近的70岁的老人说:整个青海湖90%以上都是湟鱼,为什么湟鱼还是“牢底坐穿”鱼? 湟鱼的官方名字其实叫作青海湖裸鲤,它的表面没有鳞片,仅在尾部等地方有少量的鳞片,因为这种鱼在青海省内的湟水河内活动,因此又被称为湟鱼。 根据科研人员的研究,这种湟鱼祖先其实就是我们常见的黄河鲤鱼,不过后来由于水系发生变化,这些鱼被困在了青海湖及其水系中,逐渐适应了咸涩的环境,他们也因此逐渐褪去鳞片,以便更好的排出体内的盐碱。 这种湟鱼之所以是一种珍稀的保护动物,就源于它的生活范围仅限于青海湖及其水系,其他地方都没有这种鱼,正所谓物以稀为贵,湟鱼的身价自然水涨船高。 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黄鱼的生态作用和科研价值都比较的高,因为它是少有的能够适应低温冷水、高原环境和盐碱湖水的鱼,有着相当特殊的价值。 其实一开始这种鱼的定位还属于一种可以捕捞食用的经济鱼类,但是随着人们后续的过度捕捞与环境改变,有关部门不得不将其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因为湟鱼属于青海湖水系,在其周围生活的老百姓大多是藏族,他们都有着不吃鱼的生活习惯特点,因此这些湟鱼可以无忧无虑的生活。 而且在上世纪初期到中期的时候,青海湖地区附近的人烟也比较稀少,并且没有引来大量的开发,所以湟鱼的生活环境还算不错。 在每年三月到每年八月的时候,正是湟鱼的繁殖期,经常形成相到壮观的鱼群景象,大量的湟鱼聚集在河流之中逆游而上准备繁殖。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壮观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湟鱼在青海湖的保有量已经不足当年的十分之一,这其中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人为原因则是占绝大多数。 因为随着青海湖地区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士潜入此地,他们与当地的老百姓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对于这种独特的鱼类滴下了口水,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捕捞。 也就是在这种无节制的捕捞与狩猎行为之下,青海湖水域内的湟鱼数量大量的减少,最终不得不让有关部门在2004年的时候,将其列为红色濒危物种,并且明令禁止对于这种鱼类的捕捞活动。 但是在2019年的时候,一对夫妇却干出了相当夸张的事情,他们在个人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了自己的视频,而视频中所使用的鱼类恰恰就是作为濒危保护动物的湟鱼。 本来捕猎保护动物就已经是一种非常离谱的行为,而这对夫妇不仅非常得意,甚至还将这些行为放在了网络上,一瞬间就遭到了广大网友的口诛笔伐。 而这对夫妇甚至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们表示这鱼是孝敬给自己的老父母食用的,认为只要打着尊老的旗号就可以肆无忌惮的捕猎。 最终,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的相关部门通过网络视频找到了现实中的这一对夫妻,并且对他们进行了相应的处罚也进行了相关的科普教育,而且罚款金额高达一万元。 可能这对夫妻怎么也想不到,一条看起来普普通通的鱼仅仅只有20厘米,却直接让他们损失了一万元。 对于濒危物种的保护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觉做的事情,因为如果某一些动物消失在了世界上,那么带来的问题将是极为严重的。 别看湟鱼只是一种普普通通的鱼类,它在青海湖内的地位其实相当的高,因为它是青海湖水域内食物链相当重要的一环。 每年青海湖都会迎来大量的飞禽走兽,根据简单的统计,仅仅是鸥类,燕类的飞鸟每年就有60余万只,而湟鱼则是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如果没有了这些鱼,那么这些候鸟的生存也就变成了问题。 当然,保护重要的野生动物不仅需要拥有这些意识,还需要进行自主的学习。因为如果不能清楚的辨别什么是保护动物,那么这件事情也就无从谈起。 湟鱼之所以会被某些人当做一般的鱼类,拿回家使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并不了解湟鱼的特殊地位以及其保护动物的特殊身份,如果他们真的了解湟鱼的特殊身份,或许就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我们的大自然是一个人与各种动物都要和谐共存的大自然,少去任何一种动物都会给我们带来追悔莫及的痛苦,因此对于动物的保护永远都在路上。

0 阅读:409
春秋谈国际说

春秋谈国际说

国际新闻发烧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