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赵尚志牺牲后,脸朝下趴在雪地上。一个汉奸踢他的脑袋,谢文东见状大怒,上前给了他两个耳光,骂道:“你没有手吗?”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1933年春天,赵尚志在组建红三十六军失败后,被开除党籍。 随后他来到了宾县,投身于孙朝阳的山林队中,在这个队伍里,由于知识分子身份不被信任,他不得不暂时放下尊严,先当一名马夫,但这并没有让他丧失斗志,他隐忍负重,等待着机会的到来。 一次,山林队被日伪军包围,情况十分危急,孙朝阳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手足无措,束手无策。 就在这时,赵尚志站了出来,提出了分路突围的战略,凭借他对军事的深刻理解和过人的胆识,队伍成功摆脱了困境,孙朝阳深感佩服,当即任命赵尚志为参谋长。 赵尚志利用参谋长的地位,积极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团结队伍中的一些弟兄,在他的努力下,队伍中逐渐形成了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 这也引起了一些头领的不满,这些人多是胡匪出身,对赵尚志既嫉妒又怀有敌意,他们暗中策划,要将赵尚志除掉, 面对内外的双重压力,赵尚志保持了高度的警惕,他清楚地知道,要想实现革命理想,就必须时刻提防暗算,保持高度的警觉。 不久,队伍瓦解,形势更加险恶,赵尚志带着七个人和一挺机关枪,离开了孙朝阳的队伍,辗转来到中共珠河县委。 在这里,他被任命为游击队长,尽管这支队伍规模不大,但赵尚志并未气馁。 短短两年内,他将这支队伍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抗日联军中的一支主力部队。 1940年,赵尚志进入苏联,却再次遭遇被开除党籍的打击,这对他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痛苦。 他不断向组织申辩,表达自己的忠诚与决心,同时也迫切希望能够回到祖国,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来证明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正值日寇在边境进行“关特演”,关东军增兵至近百万,形势异常严峻,在这种危急关头,赵尚志毅然决定带领五人小分队越境回国,进入萝北县的山林开展活动。 他们在崎岖的山路中跋涉,白天隐藏在密林深处,夜晚在微弱的星光下前行,虽然条件艰苦,但赵尚志始终充满信心和决心。 不久,当地日寇头目林大佐得到了赵尚志及其小分队活动的情报,立即派出特务刘德山伪装成收山货的老客,前往山中寻找抗联小分队。 刘德山找到赵尚志后,谎称自己愿意加入抗联队伍。 赵尚志因急于扩大队伍,未能识破其奸计,便将他留下,正是这个决定埋下了危险的种子。 1942年2月12日凌晨,赵尚志的小分队在山林中宿营时,遭到混入队伍的日伪特务的突然袭击。 赵尚志身中数弹,血流不止,倒在了地上,敌人蜂拥而至,将他俘虏。 尽管重伤在身,赵尚志依然大义凛然地面对敌人的审讯。 他痛斥敌人的暴行,坚定地表示:“你们也是中国人吗?你们出卖祖国,犯下了罪行,还不觉可耻吗?我一个人死去,这没有什么。但要知道,抗联是杀不完的……” 赵尚志拒绝接受敌人的医治,伤口剧痛,但他始终保持着革命者的气节,他的眼神中充满了不屈和愤怒,直视着那些曾经背叛祖国的敌人,受伤8小时后,赵尚志壮烈牺牲,年仅34岁。 赵尚志牺牲后,日军将他的遗体带到伪警察署,但他们无法确认这是否就是赵尚志,因此叫来了汉奸谢文东进行辨认。 谢文东到达现场时,发现赵尚志的遗体面朝下,无法辨认面貌。 一个汉奸看到这种情况,直接用脚踢了踢赵尚志的脸部,试图用脚将他的脸转过来。 谢文东心情复杂,当他看到汉奸用脚踢赵尚志的脸,愤怒不已,立刻上前给了汉奸两记耳光,愤怒地说道:“你没有手吗?” 汉奸被吓得惊慌失措,只能赶忙用手将赵尚志的脸转过来,谢文东仔细查看,终于确认这确实是赵尚志。 敌人为了震慑抗联,将他的头割下,运到长春示众,而他的躯体则被抛入冰冷的松花江中。 自那以后,赵尚志的颅骨便下落不明,成为一段未解的历史之谜。 转眼到了2004年,在黑龙江省的一座寺庙施工过程中,工人们在挖掘地基时意外地发现了一颗颅骨,这一发现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 当地有关部门迅速介入,将颅骨送交黑龙江省的专家进行初步鉴定。 专家们经过仔细的研究,发现这颗颅骨的特征与历史记载的赵尚志相符,随后,这颗颅骨被送往国家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进行更为详尽的鉴定。 国家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对这颗颅骨进行了人类学鉴定和颅像重合鉴定。 一系列的证据表明,这颗颅骨很可能就是失踪多年的赵尚志将军的遗骸。 这个重大发现不仅解开了赵尚志颅骨失踪的谜团,也为历史增添了重要的一笔。 黑龙江省有关部门随即组织了一场庄重的仪式,将赵尚志的颅骨安葬在他的家乡,让他得以入土为安。 参考资料: 《赵尚志 牺牲40年复党籍——《北京青年报》》 《寻找赵尚志将军的生前独照—人民政协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