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当NASA的InSight探测器划破天际,向着红色星球——火星进发时,它背负的不只是一次简单的太空任务,更是一场对未知世界的深度洞察。这个名称巧妙地结合了“Interior exploration using Seismic Investigations, Geodesy and Heat Transport”的简写,预示着它将全面勘测火星的地震活动、地形地貌和地热传导。
六年光阴匆匆,InSight犹如一位不知疲倦的探险家,在火星上持续挖掘着这颗星球的秘密。终于,在2020年,《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InSight的观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向世人揭示了一个全新的火星——一个或许曾拥有活跃地核、上空曾飘着瑰丽极光的火星;一个即便在今日,地壳内部依然暗涌着地质活动的火星。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InSight的工作,我们不妨将它比作一位挑选西瓜的行家。当我们在夏日挑选西瓜时,会观其色、听其声,甚至切开一角来品尝。InSight在火星上做的,正是这样一件“星际吃瓜”的大事。它利用内部结构地震实验仪(SEIS),倾听火星的“瓜瓤波”——也就是地震波,以此来洞察火星的内部结构。
回首望去,地球与火星这两位宇宙中的姊妹,已经相伴了40多亿年。它们之间的距离,在宇宙的尺度下,不过是转瞬即逝的片段。而InSight的这次星际之旅,正是连接这两颗星球、揭开它们共同秘密的重要一步。
然而,洞察号的到来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角。自2019年4月起,洞察号监听到了超过450次的疑似火星地震信号,最大震级达到4.0级。这些地震波的存在,意味着火星并未完全沉寂,它的内部仍然存在着微弱的活动。
科学家们将目光聚焦在塞柏鲁斯槽沟区域,这里的地下可能隐藏着岩浆活动。岩浆的涌动,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界传递着能量。此外,洞察号还发现火星的磁场波动远比预期频繁,磁场强度高出预估的10倍之多。
火星,这颗红色的邻居,其内部并非冰冷如石,而是沉淀着一种静谧的温热。它并非“早早冷却”,而是内部的热量未能掀起地表波澜壮阔的地质篇章。但借助洞察号的“听筒”和我们对行星演化的理解,我们可以穿越时空,窥见那颗曾经青春洋溢、热情似火的火星。
想象一下,今日地下那微弱的岩浆涌动,在遥远的过去,曾是地表上肆意流淌的熔岩之河;今日的轻微构造振动,曾是塑造大地的磅礴之力;那看似荒凉的河床沉积物,曾是滔滔不绝的古老水脉;而那微弱的表层磁场,曾是闪烁在火星北极的绚丽极光,守护着它的大气与海洋。
当我们将这些碎片拼凑回时光的长卷,一幅壮丽的画面浮现眼前:在地球还未来得及确定自己命运的远古时代,火星,这颗蓝色星球的邻居,也曾拥有过大气湍流、海洋涌动的辉煌。
洞察号这位“小小全才”,不仅捕捉到了火星的地震活动、岩浆作用,还记录了它的地表天气特征。在这片曾经活跃、如今沉寂的土地上,又隐藏着怎样的可能性呢?
人类,总是善于洞察与探索。对于火星,我们期待的其实很简单——一声友好的问候,确认在这片广袤的宇宙中,我们并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