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在功德林的私下聚会中,沈醉低声偷偷问王耀武:“你曾经那么能征善战,为何最终还是败给了粟裕呢?” 王耀武仰望天空,长叹一声:“粟裕乃大智之人,我比不过他,我对他是心服口服。” 那么,王耀武能打在什么地方?他与粟裕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作为黄埔军校三期生,王耀武毕业后即投身于国民革命军。因作战勇猛、屡立战功,赢得国民革命军第一师师长何应钦的青睐。自此,他在国民党军中步步高升。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王耀武受命参加淞沪会战,面对装备精良的数万日军,王耀武誓死坚守吴淞口,在罗店给日军迎头痛击。 在战前扬言“攻必克,战必胜”的日军,竟久久不能攻克一个小小的吴淞口。 不仅如此,王耀武还时常主动出击,以攻为守,巧妙利用吴淞口的地理优势,对日军发动一次夜袭,击毙两名日本联队队长。 如果说在抗日战争初期,王耀武的作战角色更多是辅助性质的话,那么1941年的上高会战无疑是他扬名立万的决定性战役。 1941年3月,日军三路并进,企图一举占领上高县。王耀武临危受命,严令麾下将士誓死坚守阵地。 一旦防线失守,上高县将无险可守,后果不堪设想。王耀武巧妙利用战术,成功抵挡日军攻势,并歼灭敌军三千余人,为我军赢得喘息时间。 随后,王耀武率领国民党74军发起反攻,将日军逼至官桥镇,成功歼灭日军数千,顺利收复官桥后,乘胜追击,进一步扩大战果,日军损失惨重。 整个上高会战,日军被歼灭高达1.5万余人,74军因此声名远扬,被誉为“抗日铁军”。王耀武作为这支铁军的指挥官,一战成名。 抗战时期如此勇猛的王耀武,是怎么在解放战争时期成为粟裕的手下败将的呢? 其实,二人的渊源要从谭家桥讲起,在蒋介石下令“围剿”红军后,王耀武率领国民党士兵给我党军队造成不小麻烦。 在谭家桥战役中,他直接导致了红十军军长寻淮洲的牺牲。而当时,粟裕正是寻淮洲的手下,这无疑为两人的日后交锋埋下了伏笔。 可谓是冤家路窄,解放战争爆发后,王耀武担任第二绥靖区司令官,负责对付山东地区的解放军,而驻守山东的恰好是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 当时的国民党军已经大量列装美式装备,那么,无论从兵力还是在装备上都占优势的国民党,为何会先败莱芜后输济南呢? 这跟李仙洲的指挥失当脱不了干系。 1947年1月,蒋介石严令王耀武务必消灭在山东地区活跃的华东野战军。为此,他在临沂、蒙阴等地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并派遣李仙洲于莱芜等地进行策应。 2月初,李仙洲成功占领莱芜。然而,粟裕却展现出高超的谋略,他命令部队故意示弱,分散部分兵力以诱使敌人深入。 同时,主力部队秘密北上,意图对国民党军进行合围歼灭。 李仙洲果然被这一计谋所迷惑,误以为华东野战军因“伤亡惨重”而放弃临沂阵地选择转移。他自信满满地下令追击,却不料落入了粟裕精心设计的圈套。 李仙洲的部队如同钻进了一个无解的葫芦谷,进不得退不能,最终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绝境中被歼灭,李仙洲也被我军所俘。 莱芜的失守意味着解放军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济南,不久后,华东野战军便攻入了济南城,王耀武也在逃跑途中被俘虏。 1959年末,王耀武成为第一批被特赦国民党战犯。毛主席曾评价王耀武: “功是功,过是过,他为抗日战争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这是我们需要铭记的,不应该被抹除。” 特赦后,他专门造访了昔日的老对手粟裕,两人坐下来畅谈往昔。 他们聊起了初次交锋时的心路历程,又谈到了那些年每一次交手的细节。最终,两位战场上的宿将相视而笑,一切恩怨情仇都在这笑容中化解。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