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中山广场,这座城市的中心地带,主席雕像更是中心的中心,熠熠生辉。 我国最早的主席雕像现位于新疆乌鲁木齐的雅玛里克山上,建于1952年,当时是为见证中苏两党两国友好,在苏联援建的新疆十月拖拉机厂内,修建了巨型塑像,至2006年8月迁往雅玛里克山。 但其实更早一些,在1950年5月,沈阳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为纪念新中国成立,就决定在市中心修建“开国纪念塔”,同时想在塔上铸一尊主席铜像。 沈阳市政府那时为此致函中央新闻摄影局,请求代摄主席全身站像图片以便塑像。 当时,主席就“修筑纪念塔”旁批:“这是可以的”,然而对“铸毛主席铜像”则旁批:“只有讽刺意义。” 同年10月,北京市第二届第三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送请政府建议中央考虑在天安门前建造毛泽东大铜像”的提案,对此提案,主席在10月27日也是为《建议》旁批:“不要这样做。” 包括1967年7月10日,林帅便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执行林副主席批示建造毛主席大型塑像的通知稿》送主席审阅时,毫无意外,他依然再次在《通知稿》上旁批:“退L彪同志,此件不发。中央已有指示”——这个“中央已有指示”,指7月5日的批示,即主席对《全国各地群众正在积极塑造毛主席巨像》报道作如此批示:“此类事劳民伤财,无益有害,如不制止,势必会刮起一阵浮夸风。请在政治局常委扩大会上讨论一次,发出指示,加以制止。” 他一惯不喜欢个人主义宣传。 但是或出于民间过于火热的对主席的崇敬,或是出于某些高干子弟的别有用心,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初期全国各地的主席雕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挡都挡不到。 沈阳莫不如此,中山广场的主席雕像由鲁迅美术学院设计,于1969年春天完工。 直到1969年6月12日,主席亲自批示“照办”的《关于宣传毛主席形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文件下发,民间才终于降了温。 无论如何,人民的心声以具象化的雕像被留下,也算是供后人敬仰缅怀的抒念之所。 但是,在进入“新时期”后却又发生了诸多变化…… 1980年8月1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少宣传个人”的指示,里面专门有这么一条:“毛主席像、语录和诗词在公共场所挂得太多,这是政治上不庄重的表现,有碍国际观瞻,今后要逐步减少到必要的限度。” 1987年,有关单位又发出通知,大意是在做好群众宣传工作的前提下,“拆除毛泽东塑像。” 此后,全国多数主席塑像相继被拆除或整体埋入地下。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珠三角地区,主席塑像更是几乎被全部拆掉。 同一时期在沈阳,对这座主席塑像的去留问题,时任辽宁省委第一书记的任仲夷,责成下属走访参与塑像建造的部队、美术学院、工厂等单位,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 结果多数人建议保留下来。 著名雕塑家何中令更是义愤填膺“:都拆光了,我们还能给历史留下什么!” 历史是颠簸的,人心则是通透的。 包括眼前这座“中山广场”,本是日本侵略者在侵占东北时期修建,初名“速浪广场”,速浪是大阪的旧称,也是日军一艘巡洋舰的名号(当时日本人的经略构想里,长春对标东京,沈阳对标大阪);抗战之后,国民党将其改名为“中山广场”;再至1968年,更名为红旗广场,为献礼那年的国庆节——然而1981年,沈阳市为呼应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与第二份《决议》精神,又将“红旗广场”名号取消,改回“中山广场”…… 到今天,很多上了年岁的老一辈沈阳人依旧愿意喊这座广场为“红旗广场”。 可是早在80年代,沈阳市园林局便已然将广场中心群雕里的“革命委员会”、“炮打司令部”、“红宝书”等浮雕拆去,只剩下主席雕像万幸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