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为何将管子视为楷模,管子的哪些行为让苏轼深感敬佩? 苏轼自幼熟读经史,自然熟知管子。有这么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嘉佑元年(年),苏轼二十一岁的时候父亲苏洵带他和弟弟苏辙拜访刚从成都府尹任上调到京城任三司使的张方平。 张方平是苏洵的故交,想考察一下苏氏昆仲的学识就出了几个考题让他们做。苏辙对其中一题有疑问,暗中示意苏轼。苏轼举笔倒敲了几下,苏辙随即明白了是“《管子》注”。 这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苏轼对管子的熟悉程度。苏轼评价历史人物,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把道德放在最高层次。苏轼从道德层面对管子做了充分肯定。 齐桓公二十二年年(前年),郑文公派遣太子华去参加齐桓公召集的诸侯盟会,太子华乘机想借助桓公除去与他不睦的泄氏、孔氏、子人氏三个大族并向桓公许诺事成之后愿把郑国作为齐国的臣属。 齐桓公准备答应他,管仲说太子华不忠实执行其父王的命令暗中违背其父王的意愿,属不礼不信,应是他们国家的罪人。 如果按照太子华的请求攻打郑国这不符合崇高的道德。齐桓公于是拒绝了太子华的要求。 齐桓公四年(前年),桓公不听从管仲的劝告坚持攻伐鲁国。鲁国不敢应战,请求订立盟约。盟会上鲁国武十曹刿面对两国国君,举剑要求齐国归还原来侵占的鲁国土地。 管仲劝说桓公,作为国君要与人比德,不能与人比用兵,桓公答应了鲁国的要求,息兵停战。对管子的这些做法苏轼倍加赞赏,称管子做的是盛大美德的事情。 管子真伟大啊可以成为万世的楷模。苏轼非常推崇那些心术自正、推信于民的政治家他所理想的,他认为这才是大人物的大智力。 可以说,在苏轼的心中管子就是这么一个有大智力的大人物。苏轼认为管子夺但氏的封邑而使但氏没有丝毫怨言功德做到了极致,这比北伐山戎、南服强楚还要困难。 佰氏是齐国下大夫,按周朝制度规定应该享有“駢邑三百”,管子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却给没收了。 佰氏这位既得利益者反而“没齿无怨言”,这靠强迫靠诈力、靠权术是做不到的靠的是合理合法、公平公正,靠的是管子道德之心的运作靠的是管子业巳形成共识人格魅力。 苏轼认为,历史上能与此相提并论的,就是诸葛亮对于李平、廖立的处理。李平、廖立并没有因此怨恨诸葛亮,在听说诸葛亮去世的时候,李平激愤而死,廖立垂泪痛哭。 苏轼在不少文章中对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作过探讨,试图在权术角逐交汇的历史进程中,寻求道德的光彩。 诸葛亮是以管子自比的,管子是诸葛亮的偶像。苏轼说古时的君子,如伊尹、姜太公、管仲、乐毅他们成就王霸事业的韬略,是早在耕于田亩时就具备的。 诸葛亮身处深山草庐之中对如何夺取天下就已经成竹在胸。在苏轼心目中,管子是和伊尹、姜太公、乐毅、诸葛亮等相提并论的,君子、管子和诸葛亮都是苏轼心中的楷模。 苏轼认为管子就是富于智术的人,苏轼赞赏历史上周公等七人容人不杀的“盛德”,其中说到齐桓公和管子不杀田敬仲的事。 齐桓公十四年(前年),陈国发生变乱陈公子完、即田敬仲逃到齐国。田敬仲从小卜巫就称他将来会拥有齐国对齐国来说是一个篡位弑君的重大嫌疑对象。 桓公和管子不但不杀他,反而用他为卿。苏轼对此很是感叹,说:“非盛德能如此乎?”这盛德就是结民心的根本大计,是影响天下人心走向的做派,是大智术。 管子的兵法也属于大智术。在《管仲论》一文中苏轼赞赏管子兵法简捷明快,能速战速决,快速取胜。 文中把管仲兵法与《周官》、《司马法》做了一些比较认为夏商周三代的兵法繁杂,立足于不败而善于同守。管子的兵法简明,着眼于取胜而利于进攻。 苏轼当时所处的北宋时代北方常常受到辽和丙夏的侵扰边患迭起国家、百姓深受其害。朝廷的抵抗,也是屡战屡败。 没有给百姓安定生活环境的智慧和能力,还有什么德政可言?这不能不令苏轼想到管子。管子成功地运用谋略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拒外族人侵于千里之外,使百姓免受苦楚,这是最大的德政。
苏轼为何将管子视为楷模,管子的哪些行为让苏轼深感敬佩? 苏轼自幼熟读经史,自
在左聊国际
2024-06-06 17:00:53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