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不过去的时候,看看杨绛的一生,你就通透释然了

楚然谈情感 2024-06-06 10:00:35

文/情感专家烟雨懿蝶

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生活的窘迫,工作的失意,爱的惶惶不可终日。

挺过来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挺不过来的,时间也会教会你,怎么与失意握手言和。

成年人的世界里哪有“容易”二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谁不是一边泪流满面,转身谈笑风生。

杨绛先生被称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也是最后一位被尊称为先生的女性。她的一生精彩地演绎了即使面对坎坷与不平,也能保持优雅与淡定。

温馨、酷爱读书的童年

1911年,在江南的秀美水乡,杨绛诞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门第。

她的父亲思想开明,勇于探索新知;母亲则温柔贤淑,无微不至地关怀着家人。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杨绛从小便受到了深厚的家风熏陶,铸就了她坚韧而温柔的性格,以及高尚的品德。

她的童年,如同江南的春天,绚烂多彩,充满了欢笑与温馨。

小杨绛对书籍的热爱简直如痴如醉。

每当老师教授《道德经》的片段,她都能迅速掌握并流利背诵;而当父亲传授《左传》的篇章时,她不仅能迅速理解,还会自发地深入通读整部著作。

即使偶尔因病无法上课,她也总是手不离书,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杨绛和钱钟书,一见钟情的浪漫邂逅

《杨绛传》中写道:1928年,杨绛梦想入读清华,却因性别受限而未能如愿。

她转而就读东吴大学,后因学潮辗转至清华。

似乎命中注定,清华园中的钱钟书正等待着她的到来。

对此,杨绛的母亲常取笑说:“阿季(家人对杨绛的称呼)脚上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

1932年春天,两人因一场偶然的邂逅在清华古月堂门口相识。

他的眉宇间透露出深邃与才情让她着迷,而她清新脱俗的气质亦令他倾心。

两人一见钟情,迅速坠入爱河。

他们通过书信传递爱意,钱钟书的每一封情诗都如琴弦般拨动杨绛的心弦。

一年后,杨绛成功考入清华外文系研究生,与钱钟书的感情日益深厚。

1935年初,钱钟书以优异成绩获得公费留学机会,他邀请杨绛一同前往英国。

在苏州的杨府,他们喜结连理,共同踏上了前往英国的旅程。

始终淡定从容的杨先生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杨绛的《一百岁感言》

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能够在生活的各种风风雨雨中保持淡定和从容,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他始终能维持一种内心的平静与尊严。

在1945年,当日本即将战败,对上海的统治愈发严厉之际,市民们生活在恐惧与不安之中。

杨绛的朋友李健吾不幸被捕,经历了严酷的拷打和折磨。

而当杨绛也被日军召唤至宪兵司令部时,她的家人陷入了深深的忧虑和恐慌之中,唯独她本人却显得异常平静。

那一夜,家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钱钟书更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然而,杨绛却如常般安睡,直至次日清晨。她起床后,简单地吃过早餐,挑选了一身黑衣,并带上了那本她钟爱的《杜诗镜铨》,然后从容不迫地离开了家。

在宪兵司令部,她静静地坐在会客厅中,全神贯注地阅读着手中的书籍,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与她无关。

当日本人到来时,他们被她的淡定和从容所震惊,简单地询问了几个问题后便放她离开了。

杨绛的归来让家人心中的重石终于落地。

对于此次经历,她说:“可作书读,可当戏看。”

这种冷眼旁观的智慧与豁达,使她能够坚韧地度过那些艰难的岁月。

杨绛因得罪了上司而遭受职场冷暴力

人总要咽下一些委屈,然后一字不提的擦干眼泪,继续往前走,成长的代价就是失去原来的样子。——《杨绛传》

杨绛,年轻时因坚持原则,不会阿谀奉承,在文研所受到冷落。

1953年,她在酒宴中不慎得罪高层,随后被同事孤立,福利被剥夺,甚至被排除在重要会议之外。

然而,杨绛并未屈服于世俗,她选择专注于学术研究,坚守自己的原则。

她相信,真正的价值不由他人定义,而是由自己创造。

1966年,她受时代波及,被安排去打扫厕所,忍受着恶臭和污泥。

给丈夫当半辈子保姆,钱钟书、女儿相继重病住院,她说: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

没有人能像白纸一样没有故事,其实早晚有一天你会明白,人除了生死,其他的都是擦伤罢了。——《杨绛传》

1994年,钱钟书先生已经84岁高龄,身患重病入院治疗,此后便缠绵于病榻之上,全靠贤妻杨绛一人无微不至的照料。

然而,命运并未给予这个家庭喘息的机会,不久之后,他们的女儿钱瑗也因病住进了医院。

两个医院虽仅隔半个北京城,但对于83岁高龄的杨绛来说,却是一场体力和意志的严峻考验。

在钱钟书病重无法进食的艰难时期,杨绛亲手为他准备食物,确保营养与口感都具备。

医院提供的流食并不适合,于是她便将鸡肉、鱼肉和蔬菜精心打成泥状,再炖成汤混合均匀,确保每一口都细腻无渣。

在准备食材时,她更是细致入微,鸡肉需要剔到一根筋都没有,鱼肉则是连一根小刺都不留。

堪称贤妻的楷模啊!

尽管晚年的杨绛肩负着照料丈夫和女儿的双重重担,但她的内心却异常坚定。

面对生活的重重考验,她无怨无悔,用她的爱为家人撑起了一片天。

杨绛说:“钱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取‘夫在前,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钱钟书以博学多才著称,但生活起居皆依赖妻子杨绛。

他曾赞她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杨绛一生为钱钟书而活,担忧自己先他而去。

1997年,爱女钱瑗去世。

次年,钱钟书离世前,杨绛轻声安慰:“你放心,有我呐!”

他才安心闭眼。

爱女和丈夫相继离世,杨绛在《我们仨》中写道:“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她心中的痛苦与孤寂难以言表。

尽管悲痛难抑,但年近九旬的杨绛先生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开始整理丈夫钱钟书留下的7万多页手稿和书信。

在这段时间,她不仅完成了《我们仨》这部深受海内外读者喜爱的散文随笔,还出版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以及包含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直至她以105岁高龄离世,杨绛先生都以文学和艺术的力量,持续为世人贡献着。

烟雨寄语

杨绛的一生,虽然饱经风霜,生活在富饶与困顿间交织变换,但她却从未展现出过多的沮丧与失落。

相反,她以一种无比从容和优雅的姿态,淡定地迈向了人生的尽头,将生命的深度与宽度都拓展到了极致,令人敬仰地活到了105岁的高龄。

作家黎戈曾经这样评价过杨绛先生:“她让我看到了‘过去的品质’,是一种哑光却不暗哑,低调却不哽咽,醇香却不刺鼻的品质,它像北极光:明亮、坚韧、耐寒,在人格的高纬度闪闪发光。”

正如黎戈所赞叹的,杨绛先生的人生轨迹充满了低调、平和与睿智。

她与世无争,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坚守内心的宁静,专心致志地追求学术,以从容不迫的姿态面对世间的喧嚣与纷扰。

她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展现出了难得的清醒与坚韧的力量。

《杨绛传》汇聚了杨绛先生一生的智慧与精髓,为心灵迷茫的当代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无尽的指引。

如果你正处于焦虑、失意、彷徨中,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建议你读一读《杨绛传》。

0 阅读:9

楚然谈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