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百韬第七兵团的高级将领们,都可谓国民党的最死忠、死硬分子: 除兵团司令黄百韬在战场自戕外, 63军军长陈章被当场击毙, 25军军长陈士章、44军军长王泽浚(王瓒绪之子)、64军军长刘镇湘等都被俘进了功德林,仅有100军军长周志道(黄埔4期)逃到了台岛。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1948年,黄百韬正式接任第七兵团司令官,这一任命自7月1日起生效,其授权源自一封顾祝同在同年6月25日发给蒋介石的电报。 黄百韬的任命并不是因为区寿年兵团的消亡而自动继承。实际上,区寿年的部队原本属于第六兵团,而黄百韬则是第七兵团的指挥,两者之间并无直接的番号冲突。 黄百韬兵团的形成和壮大,部分得益于其在豫东战役中的表现。在战役前,为了增强黄百韬的动力,顾祝同建议将第三快速纵队和交警第二总队划归第七兵团。 这一调整大大增强了黄百韬部队的战斗力,根据记载,黄百韬的部队拥有了丰富的火力支持,包括山炮、榴弹炮、重迫击炮以及火箭筒等重型装备。 在睢杞战役中,区寿年兵团的七十五师被全歼,其下属的七十二师随后被归入黄百韬的管理。此外,六十四师在豫东战役后也被划归黄百韬兵团。 黄百韬随后指挥包括七十二师和六十四师在内的部队参加了鲁西南地区的扫荡行动,该行动持续了约半个月,直到7月26日因部队疲惫和损耗严重而结束。 夏季休整期间,南京举行了军事检讨会议,会议对豫东战役中的作战进行了评估。 会议后,黄百韬的部队进行了重要的装备更新,二十五师和六十四师更换为了美式装备,而六十三师也加入了黄百韬兵团,并被改编为二十五军、六十四军和六十三军。 8月10日,粟裕等人向军委上报了雨季后的作战方针,具体描述了黄百韬兵团的部署情况,显示七十二师部署在永城附近,六十四师在新安镇附近,而受伤严重的二十五师则南下至镇江、武进等地进行休整和补给。 在济南战役期间,黄百韬兵团和邱清泉兵团曾准备结伴北上,共同投入救援济南的战斗。然而,面对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战斗力,两兵团在前线犹豫不前,最终未能按计划行动。 战役的最后一天,粟裕建议中共中央军委开展淮海战役,为战争的进程添加新的篇章。毛泽东在收到粟裕的电报后,迅速回应,提出淮海战役的第一个作战目标应为黄百韬兵团。在此时,黄百韬尚未将部队完全撤回新安镇。 9月28日,毛泽东一确认黄百韬兵团已经回到新安镇,便立即指示粟裕等人开始行动,以黄百韬兵团作为淮海战役的首要目标。 中共中央军委还提到,除了黄百韬兵团外,还计划先后消灭位于两淮、高、宝地区以及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的敌军,这些行动预计将组成一个大规模的战役。 此外,关于淮海战役的具体出动时间,中央军委建议稍作延后,以便给予参战部队足够的休息和补给时间。 同时,针对吴化文的部队,中央军委强调需要采取平等的政治和物资待遇,鼓励其部队将领采取虚心的态度,逐渐去掉旧军队的骄傲自大习惯。 10月份,国民党军官邱清泉与杜聿明向蒋介石建议实施“钓鱼战术”,试图通过孤军诱使人民解放军主力深入,再由国军主力迅速集结,以期在战略上取得决定性胜利。 在1948年的淮海战役中,蒋介石对黄百韬寄予厚望,部分原因来自于两条关键信息:首先,黄百韬曾在华野成功歼灭对方三万人的战绩;其次,华野和中野的三路包围徐州行动,中野九个纵队在徐州西侧被邱兵团击溃。 蒋介石在收到这些消息后,坚信国军将在徐州战役中彻底胜出。这一信念反映在他的日记中,连续几日的记录描绘了他对战况的乐观期待和对黄百韬部队的关注。 然而,黄百韬的表功电报实际上延误了国军对他的支援,这是他未曾预见到的后果。 从1948年11月11日到11月22日,蒋介石的日记记录了这段期间的重大军事行动和他对战局的反复评估,以及对未来战事的指令和预测。 最终,在淮海战役中黄百韬兵团遭受重大损失。黄百韬本人在1948年11月22日战死。 根据李正先和龙韬在1948年12月1日提出的战地总结报告,黄百韬的指挥失误被指出为导致失败的核心原因之一。 他们建议在适当的时机至少应搭建额外的浮桥以保证兵力的顺畅运动,然而实际操作中,仅依赖运河铁桥的限制导致了严重的兵力堵塞。 此后,根据《蒋中正总统档案: 事略稿本》第77册的记载,1949年1月,黄百韬被追授为陆军上将,并在南京钟山举行国葬,由蒋介石亲自主持,他还被追赠青天白日勋章。 关于黄百韬的部队规模,一直存在争议。虽然官方记载声称其兵团有十二万人,但在具体战斗中,由于部队分散和战斗损失,实际在场的兵力可能有所不同。
黄百韬第七兵团的高级将领们,都可谓国民党的最死忠、死硬分子: 除兵团司令黄百韬在
在左聊国际
2024-06-10 18:59:27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