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听小康讲李白杜甫的故事

长江新世纪 2024-04-17 10:46:22

摘自《康辉咬文爵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气势磅礴又对仗工整的唐诗名句出自杜甫的《登高》。明代学者、诗人胡应麟在《诗薮》中对《登高》一诗做出了极高的评价:“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因此,这首诗就被世人称为“七言律师之冠”。

说到这个“冠”字的读音,大家一定认为想读错都难,因为我们经常说到的“冠军”“夺冠”“冠名”等词中,“冠”字都读作“guàn”。

不过,杜甫曾写过这样一句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这里的“冠”就要读作“guān”了。

“冠”字的读音有什么规律可言吗?这就要从战国时间说起了。

战国时期,“冠”字是这样写的: ,上部从冃(mào)、下部从元。“冃”就是帽子,旁边下垂的两笔表示帽边下垂的绑带,“元”表示戴帽子的部位—头部。到了篆文中,两边下垂的笔画简化成了表示覆盖形状的“冖”(mì),同时在“元”字右下加了“寸”字。“寸”是象形字,象人手形,所以“冠”就有了用手把帽子戴在头上的动词的含义。

“冠”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是:“絭(juàn)也。所以絭发,弁冕之总名也。从冖从元,元亦声。冠有法制,从寸。”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锴在《说文解字系传》中解释道:“豢音卷,卷束也。”“冠”字指的是用来卷束头发的饰物。“冠有法制”是指戴帽子有尊卑等级制度约束。兵书《尉缭子》写道:“天子玄冠玄缨,诸侯素冠素缨,大夫以下,练冠练缨。”此外还有“士冠,庶人巾”的说法—达官贵人戴冠,庶民百姓戴巾。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冠”字有两个读音,分别是“ɡuān”和“ɡuàn”。读“ɡuān”的时候表示名词,指帽子或者形似帽子的东西;读“ɡuàn”的时候表示动词,指的是戴帽子,后来也引申为位居第一名—冠军。

说回杜甫的诗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冠盖”本义是古代官吏用的帽子和车盖,在这里用来指代长安城中的达官显贵,因此要读作“ɡuān”。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长安城中达官贵人比比皆是,只有你一人潦倒失意。你知道杜甫的这首诗是形容谁的吗?相信你应该猜到了,就是他的“偶像”,诗仙李白。

从《杜甫传》中可知,杜甫和李白的故事要从天宝三年说起,当时李白刚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但是依然诗名显赫。用闻一多先生的比喻来说,他像光芒四射的太阳,而杜甫还是个新人,像光芒未露的月亮。二人在东都洛阳相遇,一见如故,携手共游,举杯畅饮,谈论诗文。后来他们一同到了齐州,李白要到紫极宫去领受道教的符箓,杜甫希望在仕途上得人举荐,就去拜访北海太守李邕。但是最终李白没能如愿地领受到道箓,就辞别了杜甫和李邕。临别时,李白和杜甫约定来年秋天在兖州相会。

天宝四年,二人依照约定在已改称为鲁郡的兖州重逢。这次结伴同游更加酣畅,他们白天放歌同行,醉后同榻而眠。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二人依依不舍,却终归要离别。他们都未曾想到,这一别从此天各一方,再也没能相见。

后来李白因在“安史之乱”中依附永王李璘而获罪。杜甫听闻此事,悲愤至极,忧思成梦,写下两首《梦李白》,表达了他对李白的仰慕之情和对李白获罪的愤愤不平之意。“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诗仙李白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一生潇洒,晚年却被流放夜郎,“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有人说,杜甫写出这两句诗的时候,何尝不是在对自己的一生作注呢?可是我们相信,杜甫和李白都不会寂寞,穿越岁月长河,他们与我们同在,他们与每一个时代同在。

在为诗仙李白的命运惋惜感叹、为杜甫的拳拳之情感动的时候,请你要记住“冠”这个字,如果表示名词的时候,读作“ɡuān”;如果表示戴帽子的动作或者位居第一的时候,要读“ɡuàn”。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