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职业打假人败诉!”广东,男子订购了13盒手工粽子,收到后,以“3无产品”为由索

“职业打假人败诉!”广东,男子订购了13盒手工粽子,收到后,以“3无产品”为由索赔35400元(退1赔10)!然而,法院的判决亮了! (本文信息来源:珠江时报2024-06-07自制粽子竟成“三无”被要求十倍赔偿 、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 ,真实信源,参考资料赘述在结尾) 彭女士是一位粽子传人,她自小跟着奶奶学习传统手工粽子的制作技艺。奶奶做粽子的手艺很好,粽子不仅食材考究,还配有秘制酱料,味道好得很。彭女士长大后,在老家开了一家粽子铺子,生意很是不错。 前年,彭女士的女儿建议她把生意搬到网上。"现在网购多方便啊,而且能接触更多的顾客。"在女儿的帮助下,彭女士的手工粽子网店上线了。果然,销量一路飙升,网店的评价也非常不错。 今年端午前夕,彭女士接到一个大订单,一位顾客一下子买了13盒粽子,总价3540元。彭女士十分重视,亲自挑选新鲜食材,用心包制好粽子,仔细封装好,第一时间给顾客发货。 粽子如期寄出,彭女士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交易。没想到,几天后,买家却向网购平台投诉,称收到的粽子是"三无产品",没有生产日期、保质期和生产厂家信息。买家要求彭女士退还3540元货款,并按"退一赔十"的原则额外赔偿35400元。 原来,彭女士的手工粽子包装比较简朴,没有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和生产厂家信息。买家以此为由,要求退一赔十,退还3540元货款,另外再赔偿35400元。 彭女士又气又委屈。粽子的质量明明很好,包装虽然简陋了点,但也不至于构成"三无"吧!她解释道:"我的粽子都是现做现卖的,哪里来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而且,这些粽子就是我自己手工制作的,我就是生产厂家啊!彭女士尝试与买家沟通,解释手工粽子的特殊性。但买家态度强硬,丝毫不肯退让。彭女士这才意识到,对方很可能是一个专门碰瓷讹诈的职业打假人。 她一个做小本生意的,哪里禁得起这么大的赔偿?想到这里,彭女士很是着急。 无奈之下,彭女士找了位律师帮忙应诉。法庭上,买家振振有词,称彭女士售卖的粽子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属于典型的"三无产品",要求法院严惩不贷。 彭女士的律师却针锋相对,他出示了食品质检部门出具的检验报告,证明彭女士的粽子在质量上完全合格,不存在任何食品安全问题。 至于包装和标识方面的瑕疵,律师辩称,这主要是因为彭女士的粽子属于手工制作,难以完全符合工业产品的标准。而且,买家明知彭女士是个体经营者,不是正规厂家,却还要故意刁难,其行为已经构成了恶意索赔。 法官听取了双方意见,当庭宣判驳回买家的索赔诉求。买家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依法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这场官司为彭女士挽回了损失,但也给她敲响了警钟。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诚信经营固然重要,但合法合规同样必不可少。传统手工艺虽好,也要与时俱进,在工艺、包装等方面加以改进,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彭女士在律师的帮助下,重新设计了产品包装,张贴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并在包装上如实标注了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营养成分表等信息。她还将粽子的制作过程拍成短视频,发到网店和社交平台上,受到消费者的好评。 事后,彭女士对职业打假人有了新的认识。一方面,他们的存在有助于维护市场秩序,倒逼经营者诚信守法;但另一方面,一些职业打假人为了牟利,却使用一些不道德的手段,对守法经营的小商家形成倾轧。 彭女士的案例给众多传统手工艺人上了生动一课。传统手艺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但也要与现代法治社会相适应。只有在工艺传承和合法经营之间找到平衡,老手艺才能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