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开除我的党籍,我也回不去了,除非抬着我的尸体回去”,23岁的女医护“回乡探亲”不料结束后却坚决不再回医院工作,背后的原因令人泪目。 (信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事事务部-2021年01月18日-《刘亚玲:“战地女神”自主择业,回到家乡农村当“村医”)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刘亚玲,亲眼目睹了乡亲们因为看病贵、就医不便而延误病情的痛苦。她决心要成为一名医生,为大家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妈妈,等我当上医生,你就不用为看病花钱而发愁了。"小时候的刘亚玲曾这样对母亲说。 家人和村里人都劝阻刘亚玲去读医学专业,大家觉得这个行业太苦太累了。可是刘亚玲对此岿然不动,她下定了决心,就是要去救死扶伤。 "我知道这个路很难走,但我一定要走下去。"刘亚玲向大家诉说着自己的理想。 大学毕业后,刘亚玲如愿以偿地分配到云南文山67医院工作。虽然条件艰苦,工作强度大,但刘亚玲从不喊苦喊累,她尽心尽力地照顾每一位病人。 "只要我们不放弃,就一定能挽救更多生命。"刘亚玲常对同事们说。 在67医院工作的这几年里,刘亚玲发现很多重伤战士由于条件所限,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她痛心疾首,决定要亲自前往前线,为那里的伤员服务。 刘亚玲多次向上级部门申请前往前线,却一次次被拒绝。大家认为前线太危险,而且她年纪太小,难以应付那里的恶劣环境。 "我不在乎那么多,我就是要去救人!"刘亚玲固执地说。 见申请无望,刘亚玲决定走"旁门左道"。她以回乡探亲为由,请了一个长假,却暗地里前往了前线阵地。 一路走来,刘亚玲目睹了太多战争的残酷场景,内心备受震撼。可是,当她看到成批成批被运送来的重伤员时,她下定决心,要留下来救人。 "我已经来了,就算开除我的党籍,我也不会回去,除非抬着我的尸体!"刘亚玲对战地指挥官说。 前线的环境简陷得可怕,到处是炮火的硝烟,还有死伤者的哀嚎声。刘亚玲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残酷的情景,她不得不暗自励志。 即便生活环境恶劣,手术条件简陋,刘亚玲仍然全力以赴地救治伤员。有一次,一位重伤战士被送来,几乎没有生还的希望,但刘亚玲硬是连续做了12个小时手术,终于把他从鬼门关前救回来。 在前线的7年间,刘亚玲一共7次独自前往前线救治伤员。每次都是拼尽全力,用生命在与死神赛跑。她用行动诠释了"最可爱的人"这个光荣称号。 由于在前线表现出色,刘亚玲被上级部门授予了一等功,成为全军最年轻的一等功受奖者。可是她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 "这只是我分内该做的事情,并不值得大书特书。"刘亚玲谦逊地说。 在前线奋战了7年后,刘亚玲决定暂时回到家乡,为乡亲们解决看病难的困扰。她深知,自己的使命还没有完成。 回到家乡后,刘亚玲发现,当地的医疗条件十分落后,很多人因看不起病而延误了病情。乡亲们纷纷恳求她留下来为大家服务。 "我当初立志当医生,就是为了让大家都能看得起病。现在我怎能视而不见呢?"刘亚玲感慨万分,决定创办一家乡村医院。 创办医院的过程困难重重,刘亚玲几乎是靠着自己的积蓄和乡亲们的捐助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可是,只要有人就诊,她都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很快,刘亚玲就因为她无私奉献的精神而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最美乡村医生"。有了她在乡村的医院,看病难的问题终于迎刃而解。 "你们都是我的家人,我怎么能向家人收费呢?"刘亚玲从不向乡亲们收取一分钱的费用,只要他们健健康康,她就心满意足了。 无论是在战地还是在家乡,刘亚玲始终怀着一颗救死扶伤的赤子之心。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医生这个神圣职业的本质。尽管她退役了,但她的使命从未改变,那就是用生命捍卫生命,用爱温暖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