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一期《妻子的浪漫旅行》中,戚薇轻描淡写地提及“九年没去婆家”,李承铉随即接话“我也五年没回国了”。
这对明星夫妻的跨国亲情现状,意外成为社交平台热议焦点。
当传统“过年回谁家”的命题升级为“是否回家”的现代困境,他们的选择撕开了当代婚姻中一道隐秘的裂痕。
一、跨国婚姻的亲情悖论这对中韩夫妻的“不归家”现象背后,暗含着多重现实困境。
李承铉所属的韩国家族企业涉及政商关系,频繁往返需接受出入境审查;戚薇的行程表常年被通告填满,2023年其工作室公开的飞行记录显示全年仅有23天私人时间。
两人看似极端的“断亲”状态,实则是娱乐圈跨国婚姻的生存样本。
节目组跟拍画面暴露更多细节:李承铉手机里存着家族群聊的未读信息红点,戚薇每年中秋会准时寄出定制礼盒。
这种“物理断联,情感不断”的模式,与杨幂刘恺威时期“机场全家福”的表演式亲情形成鲜明对比。
当其他明星夫妻在镜头前表演团圆饭时,他们选择展示更真实的疏离。
二、边界感背后的现代婚姻逻辑复旦大学家庭关系研究中心2023年发布的《新生代婚姻调研》显示,38.7%的80后夫妻与原生家庭保持“季度见一次”的交往频率,这个数据在90后群体中攀升至51.2%。
戚薇夫妇的选择并非孤例,而是暗合了都市婚姻的进化方向——从传统“两家并一家”到现代“第三空间”的转型。
观察他们的相处模式可以发现,他们在上海的家中专门设置“家族通话室”,每周日定时视频;春节采用“错峰探亲制”,把传统15天假期拆解成3个5天模块。
这种精准的亲情管理,与李承铉在《披荆斩棘的哥哥》中展现的时间规划能力一脉相承。
当婚姻变成需要经营的项目,亲情也不可避免地被纳入KPI考核体系。
三、断亲潮下的代际和解这种新型家庭关系正在引发连锁反应,戚薇母亲在《妈妈你真好看》中透露,自己通过追星EXO学习使用韩语聊天软件;李承铉父亲开始用TikTok关注中国戏曲。
当物理距离成为既定事实,两代人正在技术赋能下重构交流方式,这种“数字孝道”或许不够温暖,但足够真实。
社会学家指出,当代婚姻正在经历从“家庭共同体”到“情感合伙人”的转变。
戚薇李承铉的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当夫妻双方都是高强度工作者时,对原生家庭的“战略性放弃”可能成为维持婚姻质量的必要代价。
他们的选择未必值得效仿,但确实为困在亲情绑架中的现代人提供了另一种解题思路。
在这个视频通话取代围炉夜话的时代,戚薇李承铉用九年时间绘制了新型亲缘关系图鉴。
当飞机航程不再是亲情的丈量单位,当节日问候变成可计算的仪式,或许我们该重新定义“家人”的概念——那些愿意在各自轨道上保持同频共振的人,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团圆。
图源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