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亚洲第一剑”的栾菊杰,拿到人生第一个击剑冠军之后,很快改了国籍,入加拿大,50岁以后回到北京后,所有人才知道他没有背叛。 主要信源:(新浪奥运站——50岁传奇栾菊杰扬眉再出鞘) 被誉为"亚洲第一剑"的栾菊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再次出现在赛场上,引起了无数人的注目。她代表加拿大队出战,但身上却时刻洋溢着对祖国的热爱。 当时,年已50高龄的她最终获得了女子花剑个人赛32强的好成绩,向全世界展示了她永不磨灭的中国心。 栾菊杰的绰号"亚洲第一剑"可谓名副其实。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她为中国队夺得了女子花剑个人赛冠军,成为亚洲第一个在奥运会上获得击剑冠军的运动员。这份荣誉的来之不易,与她的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息息相关。 栾菊杰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曾参加过西南解放战争。在家人的熏陶下,她从小就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当时家里挂着一幅毛主席的画像,父亲常常讲起革命战争的故事,教导我们要时刻牢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栾菊杰回忆说。 15岁那年,栾菊杰进入南京体育运动学校学习羽毛球。谁料,由于个子太矮,她很快被转入击剑项目。这一转折,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1974年,栾菊杰在全国击剑比赛中获得亚军,从此进入江苏省击剑队开启了职业生涯。凭借出众的天赋和顽强的毅力,她很快被选入国家队。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栾菊杰在个人花剑比赛中击败了众多劲敌,一举夺魁。在赛场上,她矫健敏捷,进攻凌厉,被誉为"东方之剑"。 "当时我内心无比激动,觉得自己是为国家和人民赢得了荣誉。"栾菊杰说。这枚金牌不仅是她个人荣誉的极致体现,更让整个亚洲击剑运动攀上了新的高峰。 作为一名职业运动员,栾菊杰在训练和比赛的道路上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高强度、高负荷的训练对她的身体无疑是一种巨大考验和消耗。 "有时候一天的训练时间长达8个小时,我浑身上下都被汗水浸透了,手上常常磨出血泡。"栾菊杰回忆着那些艰苦的日子,眉头不禁紧锁。可她从未半途而废,始终咬牙坚持,因为她渴望为国家、为人民赢得荣誉。 可是,身体终究有它的极限。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结束后,栾菊杰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由于多年来高强度训练的巨大消耗,她突然患上了急性肾炎,被迫退出赛场。 "当时我简直陷入了人生的绝境。"栾菊杰说,眼眶湿润了,"作为一名职业运动员,如果连场地都站不上去,那我还有什么意义呢?我曾一度对生活失去了所有希望和动力。" 是啊,对栾菊杰这样的顶尖运动员来说,退役意味着彻底与赛场说再见,奋斗多年的付出可能就此化为乌有。她内心的痛苦与无助,想必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栾菊杰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看着吊在身上的点滴管,眼神黯淡无光。"我当初是多么渴望能为国家赢得荣誉啊,可是现在连最基本的健康都没有了,我究竟还有什么资格代表国家出战?"她喃喃自语,热泪盈眶。 幸运的是,栾菊杰并没有就此放弃。退役后,她去加拿大深造,希望能为中国运动员在国际体坛上争取一个公平的环境。 不久后,她的女儿出生,但查体发现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为了让孩子能够获得更好的医疗资源,栾菊杰做出了移民加拿大的决定。 这个决定在当时引发了不小争议。许多人质疑她是否还爱国,是否已经彻底"变节"。面对这些非议,栾菊杰内心也曾一度徘徊挣扎。 "我当然爱中国,这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但我更希望女儿能够健康成长,否则如何对得起生我养我的祖国?" 2008年,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消息让栾菊杰无比激动。作为一名中国人,她决心要为祖国这次申奥成功而自豪的时刻做出自己的贡献。尽管移居海外多年,但她的中国心从未磨灭。 为了重返赛场,栾菊杰不远万里自费参加各种比赛、积攒积分,凭借着过硬的实力最终获得了北京奥运会的入场券。 可是,当时她已年过半百,能否在这一堪称"决战"的舞台上再次绽放光芒,却让所有人的疑虑重重。但栾菊杰并没有气馁,她下定决心要为祖国争光。"人总有一天要老去,但理想和信念永远年轻。"她说。 北京奥运会的赛场上,50岁高龄的栾菊杰依旧矫健敏捷、进攻凌厉,表现出了顽强的斗志。最终,她在个人花剑赛中获得了32强的好成绩,向世界证明了自己依旧是"亚洲第一剑"。 赛后,她激动地说:"我今天是代表加拿大出战,但我永远是一个中国人。这场胜利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所有爱我的人,属于伟大的中国!" 栾菊杰的人生经历坎坷却又传奇。她用事实向世界证明,移民绝不等于背叛祖国。爱国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永远铭刻在心中,永不磨灭。 正如她自己所言:"我们每个人都是祖国的孩子,我们都应该用自己的方式去热爱这片土地、这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