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玩意欧美国家都关完了,中国为什么还在拼命建?”德国宣布2022年将关停全部核电站,而不仅仅是德国,就连瑞士也宣布在2034年之后将不再使用核电,美、法等国也相继宣布降低核电比重。那为什么我国却开始大力发展呢? 信息来源:《逐条批驳:为何中国一定要发展核电》中国核网 最近几年,国际上掀起了一股反核电的浪潮。德国在2022年宣布关停所有现存的核电站,瑞士也跟进计划在2034年前逐步淘汰核电。 美国、法国等国家也纷纷表态要降低核电的使用比重。看着世界大国相继放弃核电,很多人开始质疑:中国为什么还在大力发展这项被视为高风险的能源技术呢?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核电站的建设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2022年,中国内地运行的核电机组达到53台,装机容量约为5782万千瓦。 2025年,还将新增超过10台核电机组投产。为什么我国如此重视核电发展?这背后有着什么深层原因呢? 首先说电力需求。大家都知道,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超过14亿,经济增长还在保持较快速度。 要想发展经济,用电就是硬道理。不论是工厂的机器设备,还是城市的照明取暖,用电都是必不可少的。 可问题就来了,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电力需求量只会越来越大。就拿2021年来说,中国全年全社会用电量高达8.32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3%。 这个数字简直吓人,就好像一口气喝掉几千个西湖那么多水! 那电力从哪里来呢?目前中国的火电、水电等传统电源已经供不应求了。再加上近些年限电限产的情况时有发生,可见电力的缺口是多么巨大。所以发展核电,就成为了一个不得不走的路。 核电作为一种新型电源,安全高效环保,正好能够解决我们的燃眉之急。一座三代核电机组,每年可以为我们提供200多亿度电,相当于一座大型火电厂的发电量。 而且,核电不会像火电那样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对环境基本零排放,非常环保。 中国发展核电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传统能源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我们都知道,火电、化石能源在为人类社会创造电力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2021年,中国的煤炭消费量就高达56.7亿吨,对应排放的二氧化碳将近100亿吨! 这些温室气体排放不仅加剧了气候变暖、生态恶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也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日渐严重的影响。要知道,雾霾、酸雨、水土流失等,都与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有很大关系。 所以,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已经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而核电,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替代选择,自然就成为了我们优先发展的重点。 国际上放弃核电,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是日本福岛核电站的严重事故,这场灾难加剧了全世界对核电安全性的质疑和恐慌。 第二是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如光伏、风能等的进步,人们对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充满期待。第三则是公众对核污染、核辐射的巨大顾虑,民众对核电设施建在本地备受争议。 但是,中国之所以要大力发展核电,同样也有自己的考虑。首先,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对电力的需求量在持续增长。 工业生产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电力消耗持续攀升。与此同时,传统的火电等能源供给已无法满足需求,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核电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环境污染小的新型能源,自然被纳入了我国的发展规划。 其次,就安全性而言,中国已投入了大量资金和技术创新来提升核电站的安全性。我国不仅引进了国际先进的核电技术和经验,还融合了国内自主创新的成果。 监管体系方面,中国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核安全监管体制,明确了国家核安全监管机构的职责,提高了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了对核电厂营运单位日常安全管理的监督。 展望未来,中国的核电发展仍将沿着创新之路大踏步前进。国家已着手研发"华龙一号"和"国和一号"等第三代核电技术,同时也在积极参与第四代核电技术的国际预研究与合作。 与此同时,中国还会继续加强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多边组织在核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究其根本,中国发展核电不仅是为了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更是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当前的电力结构中,核电作为清洁、高效的基础电源,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核电仍将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挑战的重要力量。 总的来说,虽然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在放弃核电,但我国仍将核电作为能源战略的重中之重。这背后有着实现经济绿色发展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重大考虑。 相信在中国高度重视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下,核电在中国将会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发挥更大的作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