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反对无效!他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00亿建大型粒子对撞机,可中科院院士王贻芳却表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但最终还是杨振宁“胜出”,不过如今几年过去了,王贻芳仍在申请政府批准,不久前还找来了欧洲科学家…… (信息来源:杨振宁反对建超大对撞机 中科院专家反驳:机遇难得 成都商报 2016-09-07 杨振宁: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 观察者网 2016-09-04) 在2012年的一次物理学术会议上,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公开反对中国政府斥资约2000亿元人民币建造大型强子对撞机。这一言论在科学界引发了巨大争议,也开启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 与杨振宁观点相左的,是另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他坚定地支持强子对撞机计划,认为这对于中国在高能物理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现在不建设,中国将在这个领域落后欧美至少30年。"王贻芳曾在一次采访中如是说。 就这个看似专业的科研问题,两位国内顶尖科学家的分歧持续了长达12年之久,双方各执一词,你来我往的争论此起彼伏。 那么,究竟什么是强子对撞机?它有何重大意义导致双方如此激烈地争论不休? 简单来说,强子对撞机是一种能够将质子或离子加速至接近光速并发生高能量碰撞的巨型加速器装置。 通过分析和研究这些高能量碰撞产生的各种粒子和数据,科学家们可以探索微观粒子世界的奥秘,揭示宇宙本源的规律。 早在20世纪90年代,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型强子对撞机"大型强子对撞加速器"(LHC),并于2012年通过对撞实验首次发现了备受期待的"希格斯粒子"。 这一里程碑式的发现为物理学家们百年来的理论预言找到了实验证据,被视为开辟了通往终极理论的重要一步。 与欧洲的辉煌成就相比,曾经热衷于对撞机发展的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放弃了一个叫"超导超级对撞器"(SSC)的大型对撞机计划。主要原因是项目预算超支严重,导致国会最终下令取消计划。 对于拥有雄厚科研实力的中国来说,建造一台与LHC等同级别的对撞机自然也需要巨额投资。按照初步设想,这个耗资高达2000亿元的"中国陆基强子对撞机"(CEPC),将在直径约100公里的隧道环形加速器中,使两束质子或离子加速至接近光速,并发生对撞实验。 正是这个天文数字般的投资规模,令不少专家和学者感到忧虑。他们援引美国SSC计划的惨痛教训,担心项目最终会因为无法按时完工、超支等问题夭折。中国科协前主席万钢便曾对此深表忧虑,"万一花了那么多钱,最后造不出来,那可就前功尽弃了。" 支持强子对撞机建设的王贻芳等人则斥责反对者"缺乏远见"。他们认为,尽管投资巨大,但对撞机项目能为中国在高能物理领域赢得国际地位,带来无与伦比的科学价值和学术荣誉。 "大家可别小看它,这并不单单是一个物理实验项目,更是一个国家的重大决策,关乎国家未来的科技竞争力!"王贻芳在一次研讨会上慷慨陈词。 然而,反对者如杨振宁等人则质疑:究竟有多大现实意义?他们认为,在当前中国的国情下,将大笔资金投入对撞机建设并不明智。相比之下,更应该把有限资源投放到改善民生、解决实际问题等更现实和迫切的领域。 无疑,杨振宁是整个争议的核心人物之一。作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的声音极具分量。那么,他究竟出于什么考虑决然反对这个"中国芯"呢? "我当然清楚大型科研装置对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当务之急应该是消灭贫困,让全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在一次采访中,这位86岁的物理学家坦言。 他进一步解释说,国家有限的财力若全部投入到一个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意义并不直接的项目中,就有可能导致其他更紧迫的领域长期严重匮乏资金。"我们不能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不难发现,杨振宁的反对观点主要源于对中国现阶段发展的独特国情的考量,这与他在科学研究领域中"跨越式思维"的风格也是一脉相承的。 纵观这一持续12年之久的对撞机争议,双方各执一词,理由都颇有一些道理。支持者将目光投向遥远的未来,认为这是中国跻身科学强国行列的必由之路;反对者则更注重眼前的现实发展需求,主张把有限资源优先用于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等领域。 时至今日,这一争议依旧存在。不过,自从美国宣布重启自己的对撞机计划后,王贻芳等人就更加积极地游说政府,寻求重启中国版对撞机项目的最终批准。2021年,他们又邀请到了一些欧洲科学家为这一计划正名,设法为其正当性增加分量。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一争议都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深刻的教训:在统筹发展的层面,如何权衡科研投入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做出符合国情的最优选择,是任何一个追求现代化的国家都需要审慎考量的一个艰难课题。相信只有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科学研究才能真正在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