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起底职业闭店人# 在当今社会,各种奇葩职业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不禁感叹“

#起底职业闭店人# 在当今社会,各种奇葩职业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不禁感叹“行行出状元”。最近,一种名为“职业闭店人”的新兴职业在网络上走红,他们如同店铺的“幽灵猎手”,悄无声息地出现,然后又带着一丝神秘消失,以帮助商家“优雅撤退”为己任,只留下权益受损的消费者和人去楼空的经营场所,让原本充满尴尬与麻烦的“跑路”行为变得既专业又省心。这不禁让人思考:这是商业智慧的新高度,还是道德底线的再次下探? “职业闭店人”如同“清道夫”,通常通过代理或委托的方式签订协议,接手一些经营不善、负债累累、即将倒闭的店铺,承诺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包括库存处理、员工合同解除、消费者预付款处理等事宜在内的闭店流程。并通过更换法人代表和股权结构来在法律上确立新的实体,使原老板得以“金蝉脱壳”,避免因为店铺的债务问题而承担法律责任和风险。等完成交接手续后不久商家便再也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 这种看似简洁的跑路方式,要价却不菲。“闭店”业务按债务比例收取相应费用,债务包括拖欠的员工工资、后续劳动仲裁、诉讼的费用、房租水电、课消余额等等,50万元的债务收费10%,100万元的债务收费8%,债务越多点位越低。甚至还有职业闭店人找三无人员当法定代表人注册一家新机构后,以大规模促销和优惠收取会员费或吸引充值,短期套取高额现金后直接“关门大吉”,后续的烂摊子则由“职业闭店人”来处理。至于圈到的钱,客户和“职业闭店人”六四分成。 对于消费者来说,最后只能发现人去楼空,虽然商家欠下巨额债务,但是平均到每位消费者身上也只在几百上千元,很少有消费者有时间和精力去起诉,多半是闹一阵子就自认倒霉,不得已选择不了了之。如果遇到较真的消费者执意想要诉诸法律手段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职业闭店人”也早有防备。“职业闭店人”找来签协议当法定代表人和股东的人多是好吃懒做想拿快钱、娶不到媳妇的人。他们没有资产,并不害怕当被告,即使官司输了最多是限制高消费,对他们来说过于遥远,远不如凭借自己的身份当“手套”来钱快。有职业闭店人坦诚相告,“干一票吃一年,如果一年多做几单,收入能有几百万,回老家小县城买个房子买个车做做小生意都够了。” 这行“违法”但不“犯罪”,不至于坐牢,只会“限高”,“话又说回来,有车了哪里去不了,限高怕什么。” 这些职业闭店人,就像是一群“专业收拾残局”的人,他们的出现,无疑为那些想要跑路但又不愿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经济损失的商家提供了一条看似轻松的出路。消费者穷尽报警、打市长热线、找媒体曝光、法院起诉等方式都很少能将钱追回来。广大网友也不禁发问,遇到这种事情真的拿不回来钱吗? 有律师表示这一行为本质上是利用“公司有限责任”的法律地位逃避债务,构成欺诈侵权和诈骗。尽管机构在“职业闭店人”的帮助下跑路,受限于证据的收集、法律的定性的困难,但并不意味着消费者毫无办法。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如果职业闭店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行为违法违规,但是仍然从事相关协助行为,则属于共同侵权行为人,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如果职业闭店人明知企业经营“破产”,仍然教唆企业隐瞒消费者,大量收取预付费,然后卷款跑路,这就构成了合同诈骗,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 随着更多事例的曝光,法律法规也正在不断完善,与此同时,也需要消费者提升维权意识、练就火眼金睛。一方面,消费者要提高法律意识,在日常生活中遭遇职业闭店人侵害自身合法权益,需要联合起来诉诸法律手段坚定维护自身权益;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对类似的现象尤为注意,尤其是在职业闭店人频现的教培、美容美发、健身行业需要格外小心,对于商家宣传的超前充值的预付费模式要十分谨慎,以避免被商家带入陷阱,毕竟事后弥补远不如事前预防。 职业闭店人的出现,是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产物,也是商业伦理面临挑战的一个缩影。任何试图规避责任的行为最终都是短视和有害的,职业闭店人虽然能够为商家提供一时的“解脱”,但长远来看,这种行为可能会助长更多的不诚信经营,损害消费者和其他商家的利益,破坏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从而对商家造成反噬。对于商家来说,生意失败是有一定可能的,但是还有重整旗鼓的机会,如果生意失败后选择不承担责任,失去了做人的底线,那么将会永远没有东山再起的可能了。在笑谈这一新奇职业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坚守商业道德的底线,确保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毕竟一个社会的繁荣不仅仅建立在经济的基础之上,更离不开每一个参与者的诚信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