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执政48年,26岁时就跻身于皇宫最高权力的位置,在一个男权社会,她是怎么

在左聊国际 2024-06-21 04:11:21

慈禧太后执政48年,26岁时就跻身于皇宫最高权力的位置,在一个男权社会,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是她的政治智慧、领导能力超群,还是当时的文武百官都没有血性呢? 1861年,辛酉政变代表了慈禧太后的权力崛起。这次政变前,慈禧可能只是宫中的一名普通后妃,但政变之后,她成功地掌握了帝国的重权。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皇帝和他的后宫及部分大臣逃离了首都北京,躲避战乱至避暑山庄。那时,国内外困境重重,咸丰皇帝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最终年仅三十岁便英年早逝。然而,在临终前,咸丰皇帝作出了几项关键决策:他立其子载湉为太子,并指定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辅佐太子。此外,他还留给了慈安和慈禧两位太后各一枚重要的御赏印章,规定这两枚印章必须共同盖章才能令政令有效。 然而,当两位太后与顾命大臣的意见出现冲突时,皇权的运作便显得异常脆弱。咸丰一旦驾崩,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便迅速爆发。肃顺等大臣坚持认为太后只能是政令的签字机,而不能对政务进行干预。肃顺是济尔哈朗的七世孙,其政治地位和能力都极为突出,甚至曾建议咸丰效仿汉武帝,排除潜在的威胁。 慈禧不甘于此,她暗示御史董元醇上奏,建议由太后垂帘听政。尽管此举遭到肃顺等人的强烈反对,并以董元醇被流放告终,但慈禧并未放弃。她开始寻找外部支持,而她找到的盟友正是肃顺的政敌恭亲王奕䜣。奕䜣在京城与外国人进行谈判,同时秘密策划政变。他向两宫太后保证,自己能够掌控京城附近的军队,并确保外国不会干预。 慈禧在返回北京的途中采取了迅速行动,提前四天独立回到京城,避开了肃顺的队伍。她一到京即发动政变,宣布顾命八大臣矫诏擅权。在这场精心策划的政变中,载垣和端华被迫自尽,肃顺被公开斩首,其余大臣被革职,永不复用。 晚清时期,政局的变动与权力斗争常常密不可分。尤其是在辛酉政变之后,清帝国的政治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这一时期,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共同垂帘听政,形成了“二宫垂帘”的格局,而亲王议政的机制也逐渐确立。 慈禧与慈安在权力和性格上有所不同。慈安太后虽然权力欲望不如慈禧那般强烈,但在处理朝政上并非无所作为。据《清宫遗闻》记载,慈安曾有过重大的决策,例如对慈禧的亲信太监安德海进行处决。 与此同时,恭亲王的政治生涯也经历了起伏。因其在夺权中的贡献,恭亲王被授予议政王的职位,并在军机处担任领班大臣。然而,恭亲王的迅速崛起和权力的扩张引起了慈禧的忧虑。 慈禧为了控制恭亲王的权力,首先通过弹劾湘军的方式打击恭亲王的政治基础。表面上这是针对曾国藩的举措,实则也指向了恭亲王,因为曾国藩是恭亲王的政治支持者。随后,慈禧更是直接通过弹劾指控恭亲王贪污腐败,并且自封其功,最终以皇帝的名义撤销了恭亲王除亲王之外的所有官职。 慈安太后去世后,慈禧的地位更为稳固。1884年中法战争中,清军的失败进一步为慈禧提供了机会,她痛斥恭亲王的军机处无能,并趁机进行人事调整,彻底削弱了恭亲王的权力。这一系列操作后,恭亲王未能再次恢复权力,而慈禧则将军机处的控制权交给了醇亲王奕譞,完成了政治架构的重要调整,这也被史称为“甲申易枢”。 慈禧自咸丰帝驾崩后,慈禧以皇太后的身份,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垂帘听政。而光绪帝,作为清朝的正统皇帝,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不愿继续处于慈禧的阴影之下。 光绪帝的成年标志着他对于实权的追求,而慈禧对权力的掌握却未曾松懈。虽然表面上将政权交还给光绪帝,慈禧仍旧通过幕后操控,维持着对朝政的影响力。光绪帝渴望真正的自主治国,这种愿望与慈禧的利益发生了冲突,尤其是在变法与革新的问题上。 光绪帝在戊戌年间受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的影响,试图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教育上的改革,这一系列被称为“戊戌变法”。这些改革尝试触动了根深蒂固的官僚系统,而慈禧虽不完全反对改革,更多的是不能接受光绪帝借此完全掌握政权的可能性。慈禧深知,一旦光绪帝成功掌握军政大权,自己将难以维持原有的掌控地位。 这种权力的争夺最终导致了戊戌政变的发生。慈禧利用自己的政治手腕和深厚的宫廷影响力,发动政变,成功地将光绪帝软禁,同时镇压了维新派的主要成员。在这次政变中,谭嗣同等六维新派人士被处决。 慈禧精于利用各派势力之间的矛盾,通过分化和联合,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然而,她的这种短视和对保持个人权力的执着,对清朝的长远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慈禧虽然拥有极高的政治智慧,但她在国家整体战略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短视,最终也为清朝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0 阅读:12
在左聊国际

在左聊国际

谢谢你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