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国土面积是中国的三分之一,还没有袁隆平。凭什么印度可以养活14亿人,并且粮食吃不完多到出口,而中国每年需要大量进口粮食呢? 参考资料:金融界——印度政府:总粮食产量预计为3288.52万吨,比过去5年平均粮食产量高出211.00万吨 咱们先来看看中印两国的人口情况。根据数据,中国大约有14亿人口,印度也有14亿出头,两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差不多。 不过大家也知道,中国每年都要大量进口粮食,主要是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进口大豆、小麦、棉花等农产品。相比之下,印度不仅可以自给自足,粮食还出口到其他国家。 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得从印度的农业生产技术说起。虽然中国科技水平远胜印度,但印度农业生产技术远远落后于我们。 没有"袁隆平"这样的农业科学家,也缺乏先进的农业机械和种植技术,所以印度的粮食单产远低于中国。可就是这么一个农业科技落后的国家,却能养活14亿人口,而且粮食还剩余出口,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说到底,这还得从印度的社会经济结构说起。大家都知道,印度大部分农村土地都集中在一小部分地主手里,普通农民几乎没有自己的土地,只能靠给地主打工来养活自己和家人。 印度这种地主雇农的模式,与我国完全不同。在我国,每个农民家庭都分到一小块自己的土地,生产的粮食归自己所有。 可在印度,农民给地主打工,产出的粮食全归地主,而他们自己只能拿一份微薄的工钱。地主为了榨取更多利润,往往只给农民们很少的工资,导致这些劳动人民生活在赤贫之中。 别看地主雇佣了不少农民工,可是工人们干完一年的活,根本拿不到应得的工资。毕竟地主家里就那么点粮食,哪里养得起那么多人啊。 而这些地主们又把粮食出口到国外,换取外汇赚钱。这是因为印度经济发展相当落后,除了农业几乎没有其他出口产品了,所以地主们就把主要的出口产品锁定为粮食。 可见,印度粮食出口的繁荣是建立在农民贫困生活的基础之上的,表面上看着富足实则内里空虚。 除了社会结构的原因,印度人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也使得粮食消耗量较小。印度教徒占人口绝大多数,他们奉行吃素的习惯,很少食用肉类。 由于不食用肉类,所需要的粮食也就少了很多,毕竟养殖牲畜本身就需要消耗大量粮食。再加上印度教徒信奉戒酒戒烟,所以不会浪费粮食制造酒精饮料,从而降低了粮食消耗量。 印度政府为了推动经济发展,也一直在鼓励农业发展和粮食出口。不少政策都是为了刺激粮食生产和鼓励出口,比如给予出口商一些优惠待遇等等。这无疑进一步助长了印度粮食出口的局面。 不过,印度农民收入微薄,生活贫困的问题仍然存在。这背后折射出来的,其实就是印度社会的土地高度集中,普通农民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粮食虽然出口了,但利润都被地主和商人赚去了,并没有真正惠及底层的劳动人民。所以,印度虽然名义上粮食出口,但农村贫困人口却居高不下,这说明印度的粮食出口繁荣是一种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内里的社会矛盾。 总的来说,印度粮食出口的"奇迹"并非靠先进科技,而是建立在一小部分地主剥削农民的基础之上的。印度政府也只是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民生问题。我们在发展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民生,真正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人,从而共同推动国家整体发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