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韩国媒体《今日财经》发表文章称,美国总统特朗普失控的关税政策背后,是他想让美国再次成为制造业强国的决心。不过,《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专家们对特朗普总统振兴制造业的计划持怀疑态度。
美国是20世纪初使用可互换零件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先驱,二战后制造业得到了极大发展。战后,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进入中产阶级,新住宅和家用电器等耐用品的支出猛增。战争期间开发的许多技术导致美国生产出各种各样的产品,如洗碗机、电视机和喷气式飞机。随后,受20世纪初兴起的高中教育运动的影响,制造业也享受到了高学历工人加入制造业的福利。
因此,20世纪50年代制造业占据了美国私营部门就业的35%左右。然而,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的作用已开始逐渐下降,目前其就业份额为9.4%。
制造业疲软的原因是日益富裕的美国消费者在旅行、餐饮和医疗保健等服务上的支出增加。随着支出的增加,酒店、银行、律师事务所和医院等服务业的员工也在增加。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制造业就业停滞不前,但服务业就业持续增长。
此后,它们在与人工费用较低的国家的竞争中开始落后。《华尔街日报》指出,起初他们在服装等非耐用品生产方面落后于南美和亚洲国家,但后来在耐用品生产方面也出现了同样的现象。
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出现了所谓的“中国冲击”,美国中西部的制造业基地遭受了严重打击。在中国制造业实力增强的同时,美国更加注重服务业生产,美国已成为以软件、广告和知识产权为主的服务出口国。
因此,专家认为,无论特朗普总统如何强调振兴制造业,美国都不可能恢复昔日的辉煌。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戈登·汉森预测,即使制造业就业岗位增加30%,制造业在私营部门就业中的占比仍将保持在12%左右。
一些人认为,关税不应广泛适用,而应具体适用并专注于特定产品的生产。其想法是专注于生产半导体等尖端产品,而不是大量低成本产品。 就像美国经济学家豪斯曼说的那样:“我们真的还想再做T恤吗?这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