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西方把青霉素列为军事机密,中国老百姓和军人伤口发炎红肿后,往往因为没

在左聊国际 2024-06-24 14:45:48

1941年,西方把青霉素列为军事机密,中国老百姓和军人伤口发炎红肿后,往往因为没有青霉素治疗而死去!汤飞凡得知后十分难受,对英国生物学家李约瑟说,他有个办法! 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激烈的时候,国民政府卫生署长颜福庆给汤飞凡写了一封信,希望这位医学界的杰出人才能放下英国一家研究所年薪600银元的高薪聘书,回国效力。 那时,汤飞凡的事业如日中天,但当他想起自己曾亲身经历过"八一三"淞沪会战的残酷战火时,内心仍会充满无限悲凉。 那时,他加入了前线医疗救护队,在日军的炮火笼罩下救护伤员,一次次,死神的阴影几乎将他吞噬,可他总能侥幸躲过。 战争见证了中国将士的死亡,颜福庆找来汤飞凡,就是希望这位医学家能重振中央防疫处,从而挽救更多将士的生命。 想要降低受伤战士的死亡率,就要青霉素治疗,青霉素虽然是治疗伤口发炎绝佳的抗生素,但其生产工艺在国际上长期被视为军事机密,生产难度极高。 许多人都认为,在当时简陋的条件下想生产出青霉素几乎是天方夜谭,但汤飞凡从未被困难吓倒,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太多将士的生命和国家重托,根本无法选择退缩。 1941年的冬天,汤飞凡开始了自力更生的青霉素研发之路。他组织团队寻找适合发酵的菌株,无论是旧衣服、腐烂水果,团队都翻遍了。 终于,在一双放置已久的旧皮鞋上,他们发现了一团翠绿的霉斑,从中分离出了国内首株可以产生青霉素的霉菌。 为了中华民族振兴,为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汤飞凡誓要用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勇气贡献力量。 1897年,他出生于湖南醴陵一个书香门第,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落后贫穷,人们饱受疾病的困扰,这令他耿耿于怀,下定决心要投身医学事业,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切。 汤飞凡废寝忘食地学习英语,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中国数一数二的医学院——湖南医学院,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继续深造,专攻传染病和细菌学。 后来,在哈佛大学继续深造期间,汤飞凡通过实验证明病毒是一类独特的、有生命力的微生物,并创制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微孔滤膜。 尽管哈佛给予了他优渥的条件和诱人的聘书,他还是坚持回到了祖国,投身医学研究和微生物研究。 他坚信,只有通过科研攻关,中国的医疗事业才能真正改变,人民的健康才能从根本得到保障。汤飞凡的远见、勇气和坚韧无疑为中国医学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和进步。 青霉素毒株的发现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虽然青霉素早就开始研究了,但是他们要从头开始复制生产工艺,困难可想而知。 他们的实验室根本无法和国外实验室相提并论——没有自来水,需用破船从湖里取水并过滤;老旧的锅炉不仅用来消毒,还要制造蒸馏水,一切设备都十分简陋。 缺乏资金是最大的障碍,为此,汤飞凡联系了自己在英国的老朋友、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请他向英国红十字会争取资金支持。 最终,经李约瑟的努力,筹集到了188万元的研发经费,暂时缓解了燃眉之急。就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1944年9月,汤飞凡和团队终于研制出来了。 检测没有问题后,中国国内开始了青霉素的大规模生产,保障了中国士兵的生命。 解决了青霉素之后,汤飞凡再次瞄准了人类医学史上的另一大难题——沙眼病,被沙眼折磨的病人,他见过太多太多。1954年,他下定决心要查明沙眼的病原体,为这一顽疾找到根治之道。 当时,国际医学界流行的是日本细菌学家野口英世的研究成果,野口声称,沙眼由一种颗粒状杆菌所导致。 但汤飞凡打心眼里不相信这种说法。他认为沙眼的病因理应是病毒而非细菌,因此选择了一条与国际学术界背道而驰的研究道路。 在实验室里,汤飞凡废寝忘食地进行着一次次尝试,却一次次以失败告终。最终,他采用了一种名创新技术,成功分离出了沙眼病毒。 为了验证这株病毒的致病性,汤飞凡做出了一项决定——他亲自将病毒接种入自己的眼中,并在随后的40天里默默忍受双眼红肿和疼痛,努力记录和观察症状变化。 他的实验终于成功证实了沙眼病毒的存在及其致病机理,并彻底推翻了野口英世的理论,为了表彰汤飞凡的这一重大贡献,国际上将这种病毒命名为"汤氏病毒"。 如今,曾经摧残中国人民的"沙眼"疾病,几乎已经从生活中彻底消失,人们终于可以永久摆脱这一顽疾的威胁和痛苦。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汤飞凡及其团队在医学研究道路上的不懈努力和持之以恒。

0 阅读:377

评论列表

BOAT

BOAT

2
2024-06-24 16:56

人民救星

在左聊国际

在左聊国际

谢谢你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