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当女性不再沉默——《乌利茨卡娅作品集》译者分享会”在北京RENDEZ-VOUS书店举行。北京大学教授任光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方、中俄艺术文化交流工作者赵振宇和湖南文艺出版社俄语编辑连星等跨越三代人的译者齐聚一堂,畅谈俄罗斯当代文学、乌利茨卡娅以及她的写作与视角。
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生于1943年,她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年轻时在遗传学领域深入钻研,而后却毅然弃医从文,逐渐成长为俄罗斯女性文学的领军人物,与托尔斯泰娅、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并称为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的“三驾马车”。她是第一位荣获俄罗斯布克奖的女性作家,曾两次摘得俄罗斯大书奖,在欧美地区同样广受好评,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此次出版的《乌利茨卡娅作品集》《雅科夫的梯子》《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美狄亚和她的孩子们》《女人们的谎言》和《次要人物》,前三部是长篇小说,属于作者擅长的“家族史诗”题材;后两部是短篇集,作家在借鉴俄罗斯19世纪经典文学主题的基础上,引入了现代的生活要素和道德情感,着力探讨小人物和女性的生存困境。
《乌利茨卡娅作品集》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的作品首次在中国结集出版。
分享会上,任光宣和陈方两位教授指出,俄罗斯当代文学植根于俄罗斯经典文学的深厚土壤,从普希金、托尔斯泰、契诃夫等一大批文学巨匠的经典作品中汲取养分,并且融合了现实主义文学、侨民文学和新流派文学等各种文学流派,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鲜明特点。
以乌利茨卡娅为代表的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则呈现出受到压抑之后骤然放开的井喷状态,出现了一大批带有女性思考、女性视角乃至于女性情绪的新作品,以至于有评论家认为俄罗斯当代文学呈现出一种“阴性化”的趋势,并因此引发了“是否存在女性文学以及是否要对文学进行性别区分”等一系列激烈的争论。
不过,乌利茨卡娅本人并不强烈赞同以性别划分文学流派的做法。她在获得“西蒙娜·德·波伏瓦奖”之后,虽然接受了这份奖项,但始终坚持认为自己不属于女性主义作家。
陈方教授认为,乌利茨卡娅的作品中的确有数量众多、有血有肉的女性角色,但作家并没有在作品中倾泻任何激烈的情绪,而是以平和稳定的笔法发展叙事,从对等的立场看待两性关系和家庭结构,塑造出面貌迥异的几代俄罗斯男女形象,这一点和俄罗斯国内女性数量居多、女性在许多时候占据优势的社会现实密不可分。从这个角度来看,作家用相当巧妙的技法超越了性别的区分,站在人类普遍道德、理念与信仰的高度,不向读者进行任何说教与劝诫,而是邀请读者对书中提出的困境与问题主动进行思考。
任光宣教授和赵振宇都提及,乌利茨卡娅是一位非常平易近人的作家,她十分重视译者在跨文化交流传播之中的巨大作用,总是迅速答复译者们提出的大量问题。乌利茨卡娅曾将她答复《雅科夫的梯子》德国译者的二百多个问题转发给任光宣教授,并且额外解答了百余个其他问题;赵振宇也就《女人们的谎言》和《次要人物》的内容向作家提出了近百个问题,都得到了她的热心解答。另外,任光宣、陈方两位都动情地回忆起自己和乌利茨卡娅当面交往时的故事,提到了她的家庭、日常生活和待人的态度。
最后,陈方教授总结说,乌利茨卡娅在小说中还原了很多俄罗斯人在生活中曾经亲历并且永生难忘的场面。国家的整体命运造就了每一个俄罗斯人的个体命运,作品中人物们的个人生活就是俄罗斯二十世纪生活的一个侧影。
通讯员冯博潇湘晨报记者刘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