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范进和周进考了几十年都没考上秀才,但考举人和进士都是一击就中,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二人长期没能考上秀才不是因为没能力,只是因为没欣赏他们的人。 原文里别人对周进的评价是“他才学是有的,怎奈时运不济”,所以他一直考不上并不是他没才学,而是写的东西没人欣赏。合理的猜测是他把文章写的太深奥导致考官里没人看得懂。试想一下顾小舍人让他教了三年就有本事进学了,如果他真是没什么真才实学的人,做得到吗? 后来周进得到别人赞助,心情愉悦加孤注一掷,应试八股文章写的“花团锦簇”,主考官能看懂了,立马就让他中举了。而有了这次中举经验后,他就知道该写什么文字才能让上面喜欢了,所以后来的考试也一帆风顺。 范进的情况类似,而且他文章的古朴比周进还严重一些。连周进第一遍看他的文章时,都是这样的反应—— 周学道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 直到看了三遍以后才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 周进当时是一省学道,掌管一省读书人,他推荐的人和文章,考官当然会重视,所以范进后来参加乡试写的文章考官必然仔细品读过。再到后来的会试,会试考官都是全国精英,鉴赏能力远远超出基层,真正有才学的人被埋没的概率到此时就大大降低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