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51年,79岁的张廷玉被抄家,竟然搜出了360000两银子。乾隆冷笑一声:“看看,这就是你们所谓的清官。”可当乾隆看完账本之后,他脸色铁青,不仅将360000两银子送了回去,还遵守承诺,让张廷玉配享太庙。 在公元1751年的一个寒冷冬日,北京城内的张府突然被一群全副武装的侍卫包围。这座曾经显赫一时的府邸,属于已经79岁高龄的张廷玉,一位在朝廷中服务了大半辈子的老臣。 张廷玉曾任翰林院学士,以其清廉正直的作风在朝野上下广受赞誉。然而,这一天,命运似乎要给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臣一个沉重的打击。 清晨,当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夜的阴霾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张府上下。张廷玉的管家颤颤巍巍地打开大门,发现门外站着一队神情严肃的皇帝侍卫。领头的侍卫长手持圣旨,声音洪亮地宣布:"奉皇上口谕,即刻对张廷玉府邸进行搜查!" 这突如其来的搜查令整个张府陷入了混乱。仆人们惊慌失措,不知所措地四处奔走。张廷玉本人则保持着一贯的镇定,他缓缓起身,穿戴整齐后走出内室,面对这群不速之客。 "诸位大人,老朽虽不知为何会遭此大难,但既是皇上旨意,自当遵从。请诸位随意搜查,老朽绝无二话。"张廷玉的声音虽然因年迈而有些颤抖,但语气中仍透露出一种坦然和从容。 搜查持续了整整一天。侍卫们翻箱倒柜,将整个府邸搜得底朝天。就在夕阳西下之际,一名侍卫在张廷玉的书房后的密室中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箱子。当箱子被打开时,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里面竟然堆满了白花花的银子! 经过清点,这箱银子总计高达360000两,这在当时是一笔巨额财富。消息很快传到了乾隆帝的耳中。乾隆帝听闻后,冷笑一声说道:"看看,这就是你们所谓的清官。"这句话中充满了讽刺和失望。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按照惯例,搜查中发现的所有财物都需要登记造册,并将账本呈交皇帝过目。当乾隆帝翻开张廷玉的账本时,他的表情逐渐从嘲讽变成了惊讶,最后变成了深深的愧疚。 原来,这360000两银子并非来路不明的赃款,而是张廷玉几十年来积攒的俸禄和皇帝赏赐。 账本上详细记录了每一笔收入的来源和时间,甚至连一两银子都不差。更让乾隆帝感到震惊的是,张廷玉不仅没有挪用过一分钱,反而经常将自己的俸禄捐献给需要帮助的人。 乾隆帝的脸色变得铁青,他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多么大的错误。他不仅错怪了一位忠臣,还差点毁掉了一位清官的名声。 在深思熟虑后,乾隆帝做出了一个决定:不仅要将360000两银子全数归还给张廷玉,还要履行先帝的遗愿,让张廷玉配享太庙。 这个决定在朝廷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要知道,能够配享太庙是极高的荣誉,通常只有皇族成员才有资格。而张廷玉作为一个非满洲血统的汉臣,能获此殊荣实属罕见。 当侍卫再次来到张府时,他们带来的不是搜查令,而是皇帝的旨意和被归还的银两。张廷玉听到这个消息时,脸上并没有太多表情变化。他平静地接受了银子的归还,仿佛这只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 "多谢皇上恩典。"张廷玉对着送旨的太监说道,"请转告皇上,臣虽年迈,但仍心系朝廷。这些银两,臣打算捐出一半用于赈灾救民,剩下的则留作子孙的生计。" 这一举动再次证明了张廷玉的高尚品格。即便在遭受了不白之冤后,他仍然心系国事,将大部分财产用于公益。 然而,张廷玉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朝中的日子已经走到了尽头。这次事件虽然最终澄清了他的清白,但也暴露了朝中对他的猜忌。于是,他开始着手安排自己的退隐生活。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张廷玉逐渐淡出了朝廷事务。他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读书和写作上,偶尔也会亲自下田劳作或是织布。这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让这位曾经的朝廷重臣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张廷玉的晚年生活十分简朴。他常常穿着粗布衣服,吃着普通百姓的饭菜。每天清晨,他都会起早读书,然后在院子里练习太极拳。下午,他会和几个老朋友下下棋,聊聊天,谈论一些治国理政的见解。 虽然已经退出了朝堂,但张廷玉并没有完全与世隔绝。他经常接待一些年轻的官员,给他们传授为官之道和处世之理。在他看来,培养下一代清廉正直的官员,比自己继续在朝中任职更有意义。 张廷玉的这种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在当时的官场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年轻官员以他为榜样,努力保持清廉正直的作风。即便是一些曾经对他有偏见的同僚,也不得不对他的品格表示敬佩。 时光飞逝,转眼间张廷玉已经84岁高龄。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他安详地离开了人世。消息传到宫中,乾隆帝亲自为他颁发了最高级别的荣誉。 按照张廷玉生前的遗愿,他的灵位被安置在了祖坟之中。同时,根据先前的承诺,乾隆帝下令将张廷玉的牌位供奉在太庙之中。这是对张廷玉一生功绩的最高褒奖,也是对他清廉正直品格的最大肯定。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