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8年9月的一天,此时全国还打着仗,但各地的大学陆续开始恢复上课,此时位于哈尔滨的新京医科大学,由于全国其他地区还没有解放。
因为这所大学也是伪满政府掌权时期建立的,所以这所大学也被称之为“伪都”医科大学,此时一名刚从这所大学毕业的医学高材生李堪章同学,刚上完一堂课之后。
仔细回想上课场景,考虑片刻,决定给宋江生主席们冯仲云写一封信,信中写道:“他在伪都新京医科大学上标本课时,做实验时无意间认出其中一个标本罐中泡制的头颅是杨靖宇将军的遗体”。
无数东北抗战军民苦苦寻找杨靖宇将军的“首级”八年,却杳无音信,如今终于有下落了,杨靖宇将军是如何被杀的,他死前经历了什么?
一、抗联英雄
杨靖宇原姓马,名字叫尚德,他长大后,东北三省成了日寇入侵的首选目标,这块土地在日本人的入侵下,各地都上演着悲剧,他为了激励自己,改名为杨靖宇,寓意是除寇安邦。
身为东北抗日主力军的将领,他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他的父母跟很多穷苦人民一样,一生都在给地主干活、种地、洗衣服,无论今年收成多少,都跟他们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父母二人过得很拮据。
等到儿子出生后,夫妻俩想养育后代,又怕他成为累赘,为了生活父亲更加拼命地干活,三十岁那一年为了让家人吃饱饭,秋收时父亲非常忙碌,最后累死在那个丰收的季节。
那时家里没了顶梁柱,母子俩的生活更加艰苦,有时连饭都吃不饱,杨靖宇小时候很听话很懂事,帮助母亲干农活,母亲知道儿子唯一逆天改命的机会就是去读书。
为此她多接一些苦活累活,挣钱后终于把儿子送进乡里的私塾内读书学习,私塾里的先生很善良,杨靖宇有时候会捡些柴火带到学堂,交给先生抵学费,先生看着眼前这个小小少年,鼓励道:“你这个学生我收下了,柴火能抵学费,交不起学费也没关系”。
杨靖宇听了非常高兴,对于好不容易求来的读书机会,他上课时非常努力的学习,读书写字,跟着先生学习文化,先生很喜欢这个学生,结合书中典故给他取了一个大名,叫马尚德。
在母亲的帮衬下,他从私塾一直读到小学毕业,当时县里的高小受到五四运动带来的革命冲击,革命氛围非常浓郁,杨靖宇深受感染并发生蜕变,因为学习好他是班里的班长。
在五四运动期间,他带头领着学生们上街游行,反抗晚清出卖国家领土的行为,维护国家权益,惩处国贼,废除日本想吞并中国定下的二十一条等事情。
在这期间他拜读革命书籍《新青年》,思想进行升华,之后又读了鲁迅先生所写的革命进步书籍,将其视为偶像,决定用手上的笔杆子来跟敌人战斗。
17岁那一年,他的的行为被母亲察觉,为了他的以后发展,更怕他每天在外早出晚归学坏,于是想用结婚为枷锁,把他牢牢锁在家里,身为进步青年,早就去除封建糟粕。
可因为当时底下还有妹妹,哥哥不结婚,妹妹嫁不出去,为了小妹,他向母亲妥协,娶了隔壁庄一位叫郭莲的姑娘,母亲想着儿媳能把他拴住,可刚结婚没多久,杨靖宇就翻墙离开家中去干事业。
他小学毕业后,凭借自身能力考上省内的第一工业学校,因为学校分配学科,他来到染料科继续深造,对于这个学科他一点也不感兴趣,他时常幻想为中国染上自己最理想的红色。
随着五卅运动爆发,杨靖宇参与其中,利用自身所学,拉着同学们印刷了很多抵制日货、洋货的横幅和告示,张贴在城内的大街小巷,他的表现很突出,最后被党内同志看在眼中,随后将他吸纳进青年团中。
之后他接到上级指派的任务,他果断收拾行李提前离校,回到家乡,按照党组织安排的任务,在家乡附近搞宣传,之后更是拉起一支上万人的队伍宣布起义,这也是当时第一个工农政权,他的出色表现引起了周总理的关注和认可。
可因为当时的政权混乱,各方军阀势力割据,工农政权遭到敌人搞破坏实力损失大半,最后在周总理的引导和指挥下,撤出县城保存实力,深入农村打游击战积蓄自身力量。
是他凭借一己之力掀开了豫南大地的革命序章,杨靖宇主持了著名的刘店秋收起义,部队实力开始壮大,第二年周总理从国外归来,给国内各省市的革命骨干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军政培训,其中就有他。
二、组建抗联,反击日寇
1927年杨靖宇正式加入党组织这个大家庭,他当时原本要外出深造,但当时东北的统治者张学良跟苏联闹掰了,出手封锁边境,断了他的留学路,杨靖宇留在南满地区,一边组织队伍,一边对抗日军暴行。
他留在长春地区发展实力,执行党交给他的任务,随后他聚集其当地有志之士,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来气的有志之士、坚决抵抗日军的东北军残部和很多爱国人士。
当地曾有一支被人们称为“山林队”的武装力量,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抗击日本人的入侵,队伍里的人越打越少,最后决定投身到抗联队伍里,还有当地大名鼎鼎的毛团,也被收编进入队伍中。
东北的抗日力量就像星星之火,在杨靖宇将军的带领下开始熊熊燃烧,最后成了抗日主力,他们坚守红军铁的纪律,成为了人心所向的子弟兵,之后他带领部队跟日军交手,他曾参加过党内培训。
指挥战术灵活多变,再加上地方百姓的帮助,给日军带来很多麻烦,为了更好地在外打游击,他也会让人在经常战斗路过的地方埋上物资和武器弹药,以免进不了村庄或者城镇没东西吃。
1936年,他带队在山林中进行一场伏击,敌人虽然携带火炮和精良的武器装备,但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再加上附近有树林,炮兵无法发力,这一战敌军司令部全体指战员被全歼,日军少佐大佐被当场击毙数人,一个炮兵中队和一个加强营被战士们全歼,收获颇丰。
可抗联的武装力量,吓坏了日寇,开始集结大批部队,追剿这支抗日武装,日伪联手一连追了三年多,都没能抓到杨靖宇将军,反观日军方面则是损兵折将。
最后敌人只能选择大范围围剿,封锁抗联附近的县城、村庄,让他们无法进行补给,他们事先早有准备,可最后千防万防还是没有防住叛徒的背叛,当时部队已经断开了和老百姓的联系。
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他手下的心腹师长为了家人的安全,选择投降敌人,抗联人数本就因为战斗减员只剩下400多人,原本在城外的山上还有上百处食物、药品、衣物、武器弹药的存放点。
还能跟日寇周旋一年多,也许能够逃出生天,可在程斌的全盘托出下,日寇摧毁了山上所有的补给点。
并按照程斌对抗联队伍和杨靖宇将军的熟悉程度和行为习惯,设下埋伏,最终这位抗日志士被敌人一轮齐射倒地身亡,那时他才35岁正值壮年。
三、解剖尸体,头颅去向
日军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怒,同时警告东北地区的抗日队伍,无耻的砍下杨将军的头颅,并派遣麾下的报社记者进行拍照写文章,印刷了近万份报纸投放到整个东北三省,告诫其他人,不要跟他们作对。
而之前杨将军的头颅被拿出拍照,游街长春,最后不知去向,建国后细细追溯这件事才知晓,当时日军队长拿着英雄的头颅前去长春请赏,之后被医学院的人拿福尔马林泡了起来,被关东军医疗部门当成收藏品收入楼内。
直到国军占领了长春,医科大学在国军的支持下,接收了关东军的医疗部门,其中就有两颗被化学药剂浸泡防腐的头颅,直到消息被传出后,党内一直在寻找英雄头颅的小队开始行动。
他们怕国军搞破坏,于是乔装打扮混进医科大学内部,偷出两颗头颅,而另外一个被日军割下头颅的人也是抗日英雄,他的标签上贴着“三江好”,他叫陈翰章也是一名抗联战士,曾指挥抗联第一陆军,是部队总指挥。
结语
日军以为除掉杨靖宇将军就能打击东北人民的抗日决心,可他们不知道的是,倒下一个杨靖宇将军,还会有无数个抗日军民接替杨靖宇将军的遗志站起来,继续跟他们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