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女子丈夫生病住院,她去跟一男性村民借10000元应急,钱借到手后,她打了借条,千恩万谢地离开。没想到,3年过去了,女子都不还钱,男子上门讨要,女子却说借条上的名字,和她身份证上的不一样,钱不是她借的,男子一怒之下把女子告了,案子先后经过两审,法院这样判了! 事情要从三年前说起。那时,村民牛海云的丈夫骆长顺突发重病,需要紧急住院治疗。 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牛海云一时间陷入了困境。在这危急时刻,她想到了同村的孔大奎。虽然两人并非至交,但在农村这样的熟人社会里,遇到困难互帮互助是常事。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牛海云来到孔大奎家,将丈夫生病住院的情况和盘托出,恳请孔大奎能够借给她10000元应急。 出乎意料的是,孔大奎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他不仅爽快地拿出了10000元现金,还安慰牛海云不要太过担心,先把丈夫的病治好才是要紧事。 拿到钱的牛海云感激不已,主动提出要写一张借条。她在借条上写下:"今借到孔大奎现金壹万元整,日后必当如数奉还。"然后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牛海云。拿到借条的孔大奎并没有太在意,他认为这只是一个形式,更相信的是乡里乡亲之间的信任。 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牛海云却迟迟没有还钱的意思。 起初,孔大奎并不着急,他知道牛海云家里因为丈夫生病可能经济状况不佳,所以一直没有主动催要。但是当三年的时间悄然流逝,孔大奎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孔大奎多次登门拜访牛海云家,希望能够讨回借出去的钱。 然而,每次牛海云要么避而不见,要么就推说家里困难,再宽限一些时日。孔大奎虽然心里着急,但念在乡里乡亲的情分上,也不好过于强硬。 直到有一天,孔大奎再次上门讨要时,牛海云却说出了一番令人震惊的话。 她声称借条上的名字和她身份证上的不一样,因此这笔钱根本就不是她借的。原来,牛海云的原名叫牛丽云,后来因为某些原因改名为牛海云,但身份证上的名字一直没有更改。 这番话彻底激怒了孔大奎。他怎么也没想到,当初那个千恩万谢的牛海云,如今竟然会用这样的理由来赖账。在孔大奎看来,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对他善意的亵渎,是对乡邻之间信任的背叛。 无奈之下,孔大奎决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这个问题。他将牛海云告上了法庭,要求她归还借款本金10000元及相应利息。 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后,法院首先对案件事实进行了调查。除了借条这个关键证据外,法院还走访了村委会,了解到当时牛海云确实因丈夫生病向孔大奎借钱的情况。同时,法院也注意到了牛海云曾经改名的事实。 在一审判决中,法院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证据。尽管牛海云坚称借条上的名字与她身份证不符,但法院认为,借条的真实性是有保障的。 首先,借条上的笔迹与牛海云的笔迹高度相似;其次,村委会的证明也佐证了借款事实的存在。因此,一审法院判决牛海云应当归还孔大奎10000元本金及相应利息。 然而,牛海云对一审判决不服,提起了上诉。 在二审过程中,为了进一步确认借条的真实性,法院建议进行笔迹鉴定。起初,牛海云还有些犹豫,但在法官的耐心解释下,她最终同意了这个建议。 笔迹鉴定的结果无疑给了牛海云当头一棒。鉴定结果显示,借条上的笔迹确实是牛海云所写。 面对铁证如山,牛海云终于承认了借款的事实,但仍然为自己的行为辩解,称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才一直没有还钱。 最终,二审法院维持了原判,要求牛海云偿还孔大奎10000元本金及相应利息。这个判决不仅保护了债权人孔大奎的合法权益,也彰显了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案例来源:安徽淮南中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