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美国前国防部长威廉·佩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道,在1999年到2000年这段时间,堪称是美国最有希望解决朝鲜弃核问题的时候,当时距离让朝鲜弃核真的就只差那么一点点了,可谓是曾经离这一目标无比接近啊!
如今,朝鲜的核武器技术突飞猛进,导弹射程覆盖更广,面对这个结果,不知特朗普是否也在深夜辗转反侧,追悔莫及?

上世纪末,朝鲜半岛上空阴云密布,美国人最担心的,就是朝鲜手里的核武器,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克林顿急得团团转,怎么办?他想到了一个人:佩里。
佩里是克林顿的特使,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外交老手,而现在,他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去平壤,让朝鲜放弃核武器,虽然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佩里没有退路。

飞机降落在平壤,等待佩里的不是欢迎仪式,而是冷若冰霜的朝鲜官员,在谈判桌上,美国和朝鲜寸步不让,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每一条协议,争来争去,没完没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谈判桌上的气氛很凝重,而佩里后来回忆说,那段时间他承受的压力,外人根本无法体会。
这场马拉松式的谈判持续了一年多,佩里小心翼翼地进行谈判,他知道,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终于,朝鲜方面松口了,表示可以谈,但有两个条件:第一,朝鲜半岛要和平,不能再打仗;第二,美国必须和朝鲜做朋友,不能再敌对,而这两个条件能实现吗?美国会答应吗?
曙光似乎就在前方,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美国国内的政治风向变了,克林顿的任期结束,小布什走马上任,新官上任三把火,小布什政府对朝鲜的态度强硬,推翻了之前的所有努力,而佩里和他的团队一年多的心血,顷刻间化为乌有。

佩里至今都无法释怀,他看到了希望,却又眼睁睁地看着它破灭,美国和朝鲜签署了《关于解决朝鲜核问题的框架协议》, 详细规定了朝鲜核设施的替代方案和美国的补偿措施。
政局变化,否定协议这份协议,是美国与朝鲜之间无数次秘密谈判、激烈交锋的成果,是双方小心翼翼、一点点试探出来的和平曙光,如果协议最终达成,朝鲜将承诺放弃核武器,而美国则会提供经济援助,并逐步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
那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不仅能消除战争风险,更能为整个东北亚带来稳定与繁荣。

可当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时,美国的政局却发生了变化,小布什上台,对前任政府的政策全盘否定,而克林顿时期达成的框架协议,被新政府视为软弱的表现,弃之如敝履。
机会就这样错失,佩里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看着朝鲜半岛的局势再次滑向深渊,而如今,朝鲜已经拥有了能够威胁美国本土的核武器和远程导弹。
信源:美前防长悔不当初:"我们离朝鲜弃核曾经如此之近!"2017-09-06 参考消息

多年以后,当佩里再次回忆起这段往事,言语中仍然充满了遗憾与不甘,他坚信,如果当年美国能够信守承诺,坚持执行框架协议,那么朝鲜半岛的无核化进程或许早已完成。

可是,历史没有如果,现在的朝鲜半岛,依然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
反思教训历史的十字路口,往往站着几位关键人物,他们的一个转身,就能改变整个世界的轨迹。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就是这样一个关键人物,他曾是以色列的“鹰派”代表,强硬、果决,然而,当和平的曙光初现,他却毅然选择与昔日的敌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握手言和。

而奥斯陆协议的签署,让中东和平似乎不再遥不可及,人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一个没有硝烟、没有仇恨的未来。
可是,一颗罪恶的子弹让拉宾倒下了,和平的进程停止,如果,仅仅是如果,拉宾没有遇刺,中东的历史会不会被彻底改变?这个问题,没有人知道答案,但所有人都知道,失去拉宾是和平的巨大损失。

另一个例子是乌克兰的明斯克协议,这份协议承载着结束乌克兰东部冲突的希望,也寄托着欧洲大陆的和平愿景。各方代表围坐在一起试图为这场危机找到一个和平的出口,然而,还没等墨迹干,这份协议就成了一纸空文。
乌克兰东部的炮火再次撕裂了原本就脆弱的和平,当战火蔓延,当无辜的生命逝去,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谁,亲手撕毁了和平的协议?

如今,朝核问题依旧是潜在的危机,让人不寒而栗,半岛的和平稳定,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回首过往,是为了更好地前行,韩国方面主动抛出橄榄枝,表示愿意无条件重启对话,这或许是一个新的开始,但未来之路依旧漫长而曲折。
无论是拉宾的遇刺,明斯克协议的破裂,还是佩里的遗憾,这些事件都清晰地表明:政治家的远见和决断、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以及对和平的不懈追求,对于化解危机、维护稳定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
历史的教训固然宝贵,但人性中的贪婪、短视和冲动,是否会一次又一次地将我们推向深渊?
当和平的橄榄枝再次伸出,我们又该如何把握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是选择重蹈覆辙,还是选择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