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漂泊十五年的陈昌浩终于回到了祖国,可眼前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妻子已经成了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儿子也成了新中国汽车工业领域的栋梁
陈昌浩,1906年出生在武汉汉阳的一个普通家庭。家境贫寒的他,自幼便树立起"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1926年,年仅二十岁的陈昌浩,毅然投身革命洪流。他的才干很快得到了组织的赏识,被选派到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深造。在莫斯科的求学岁月,陈昌浩刻苦钻研马列主义理论,系统学习军事指挥艺术,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1930年,学业有成的陈昌浩奉命回国,马不停蹄地投入到革命斗争中去。他先是在上海从事秘密工作,之后又转战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他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向前同志并肩战斗,出任红四方面军的政治委员。战火纷飞的年代,陈昌浩和他的战友们出生入死,转战千里。无论是在反围剿战斗中,还是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陈昌浩都冲锋在前,身先士卒,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 历经枪林弹雨的陈昌浩,终因没日没夜的操劳和苦心筹谋,积劳成疾,在1937年患上了严重的胃溃疡。他强忍病痛,仍然坚持工作,但随着病情加重,他在工作和生活上都遇到了很大困难。组织上为了让他安心养病,批准他去莫斯科疗养。就这样,重病之中的陈昌浩,只身踏上了开往苏联的列车。谁能想到,这一别,竟是整整十五年。 命运弄人,陈昌浩在异国疗养期间,战火蔓延,通讯阻塞,陈昌浩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陈昌浩胸怀革命理想,并没有在安逸的疗养院里养尊处优,而是挺身而出,加入了保卫莫斯科的战斗序列。在这场反击纳粹德国法西斯的正义之战中,陈昌浩和苏联人民并肩作战,浴血奋战。硝烟散尽,陈昌浩依然心系祖国,他多次给党组织写信,恳请批准回国投入抗日战争。但不知何故,无数封家书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而祖国那边,战友们也始终没有收到陈昌浩的只言片语,渐渐地,大家都认为他已经牺牲在了苏德战场上。 但陈昌浩始终没有放弃回家的念头。转机终于在1952年到来。当时正在莫斯科出席国际妇联会议的蔡畅同志,偶然见到了在苏共中央工作的陈昌浩。两位老战友一见如故,畅叙离情。蔡畅对陈昌浩的遭遇深表同情,很快就为他联系上了党中央。消息传回国内,轰动一时。时隔十五载,陈昌浩终于重返祖国,而迎接他的,是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家园。 1952年,当陈昌浩迈出飞机舱门的那一刻,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欣欣向荣的新中国。然而,物是人非,他熟悉的一切都已改变。刘少奇同志代表党中央亲自到机场迎接这位失联多年的老战友,曾与他并肩作战的革命同志们也纷纷赶来,欢聚一堂。但陈昌浩很快发现,有些人却不在迎接的队伍中。 其中最让他牵挂的,是他的妻子张琴秋。张琴秋也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女革命家,曾经参加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她的第一任丈夫不幸牺牲后,组织批准她与陈昌浩结为伴侣。然而,天意弄人,夫妻俩刚刚组建家庭不久,陈昌浩就因病被迫离别。转眼十五年过去,张琴秋等来等去,盼来盼去,却始终没有丈夫的音讯。她以为陈昌浩已经牺牲,在组织的批准下,于1943年改嫁他人,现在已是新中国纺织工业部的副部长,成为新政权成立后的第一位女部长。 旧爱已为人妻,这无疑是陈昌浩始料未及的。陈昌浩握着张琴秋的手,苦笑道,"是我对不起你,让你受苦了。"短暂的相聚,留下的是无尽的唏嘘。 除了妻子,陈昌浩最牵挂的就是儿子陈祖涛。陈祖涛是陈昌浩与第一任妻子刘秀贞的儿子。在陈昌浩奔赴苏联疗养前,他曾回老家见过一次儿子,那时陈祖涛才八岁,这也是父子俩在陈昌浩回国之前的唯一一次见面。如今,这个当年的小男孩已经长大成人,成为新中国汽车工业的中流砥柱。陈祖涛的人生之路同样传奇。父亲离家后,他被送到延安,后又远赴苏联求学。在苏联求学期间,陈祖涛也经历了不少艰辛。 十七岁那年,陈祖涛考入了久负盛名的莫斯科鲍曼高等技术学院。他本想报读坦克专业,却因学院规定无法如愿,只好选择了机械专业。在这里,他掌握了大量汽车制造方面的专业知识,为日后成为新中国汽车工业的领军人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1年,学成归国的陈祖涛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安排下,参与了第一汽车制造厂的筹建工作。凭借着在苏联学到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他为一汽的发展壮大呕心沥血,为新中国的汽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儿子学有所成,陈昌浩欣慰之余更多的是感慨。新中国的汽车工业如火如荼,这是他做梦也不曾想到的。 作为一名老革命,陈昌浩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虽然家人已各奔东西,但大家都在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就是最大的欣慰。陈昌浩暗自下定决心,要尽快调整心态,融入新的生活,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