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和他的朋友圈:互相欣赏,互为助力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2-17 16:56:34

在大运河博物馆的“齐白石在北京——纪念齐白石诞辰160周年特展”上,这位艺术大师的交游与人脉成了一大看点。展览分作三个单元,而参观者似乎对第一单元(扫除凡格总难能——寓于北京的交游与变法)格外关注。

齐白石,号白石、白石山翁,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白石老人。从布衣木匠到绘画大师,齐白石的艺术天赋和孜孜以求固然是决定性因素,而他的朋友圈同样不容小觑。在他的众多好友中,有画坛领军人物,如陈师曾、徐悲鸿;有著作等身的文豪,如老舍;有大名鼎鼎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如梅兰芳。他的朋友圈有如一双隐形的翅膀,助他在艺术的天空尽情翱翔,直至梦想花开,抵达巅峰。

齐白石作画的资料照片 新华社

知己相助梦想花开

这次特展上展出的《墨梅》,创作于1917年。那一年,齐白石为躲避匪患,从湖南老家来到北京,结识了几位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的朋友,并渐渐融入北京文化圈。在那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中,关系最密切的是陈师曾。当时,陈师曾为北京画坛领袖,他在琉璃厂无意间看到齐白石的画作后,便决定拜访寓居于法源寺的这位“北漂”画家。两人相见恨晚,“晤谈之下,即成莫逆”。

创作于1917年的《墨梅》

那幅“以苍劲为之”的《墨梅》,乃齐白石为一起寓居在法源寺的好友杨潜庵所作。画面上,新枝与老干交错,花朵与花苞交叠,给人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繁盛感。而树干的遒劲与花枝的俏丽形成鲜明反差,看上去张弛有度,繁盛中显出古朴。陈师曾看到后,欣然题跋:“齐翁嗜画与诗同,信笔谁知造化功。别有酸寒殊可味,不因蟠屈始为工。心逃尘境如方外,里裹清香在客中。酒后尝为尽情语,何须趋步尹和翁。”尹和翁,即尹和伯,陈师曾年少时曾随其学画,齐白石早年的梅花画作也是学尹和伯的。而此时,陈师曾建议他摆脱尹和伯的画风,开创一种新的风格。与此同时,北京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罗复堪也题词称赞他“身处寒寺,与寒梅为伴,笑看人间”。这对于初到京城的齐白石来说,无疑是莫大的鼓励。

齐白石作品《葡萄公鸡》 北京画院藏

正是在陈师曾等好友的鼓励下,齐白石闭门十载,“衰年变法”,不再拘泥于临摹前人的作品。他求新求变,开创了“红花墨叶”的大写意风格。展览中的《豆角蟋蟀》《葡萄公鸡》《桃花源》等画作,便显示了齐白石“脱尽纵横习气”的新画风。1922年,陈师曾又将齐白石的绘画作品介绍到日本。从此,齐白石不仅在国内声名鹊起,而且蜚声海外。

桃花源 北京画院藏

1928年,齐白石结识了艺术之路上的另一位贵人——徐悲鸿。当时,徐悲鸿33岁,他64岁。时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的徐悲鸿,像刘备三顾茅庐那样邀请齐白石到艺术学院任教。对齐白石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徐悲鸿大加赞赏。于是,一位出身于民间艺人的国画大师与一位曾经留学法国、学习西画的艺术家成了忘年交。

对齐白石的国画,徐悲鸿推崇备至。在两人的书信往来中,徐悲鸿多次叮嘱齐白石,将他的最新佳作留给自己,并按例寄去稿酬。据说,徐悲鸿纪念馆里收藏的齐白石作品,大多为精品力作。徐悲鸿不仅自己收藏齐白石的作品,还带动周围的朋友一起收藏。他在国外举办展览时,更是不失时机地大力推介齐白石的作品。齐白石曾慨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徐君。”

在齐白石的《寻旧图》中,一位老者拄杖踽踽独行,寻寻觅觅。那位老者是齐白石的自画像,而他去寻找的旧友,就是徐悲鸿。

爱画文豪成为粉丝

老舍是个画迷,买画、挂画、赏画、收藏画,乐此不疲。他有不少画家朋友,比如,北方的齐白石、徐悲鸿、陈半丁、李可染、叶浅予等,南方的傅抱石、黄宾虹、林风眠、丰子恺、关山月等。与画家朋友的交往,使他藏画颇丰。

1933年,老舍收藏了齐白石创作的《雏鸡图》。当时,许地山住在北京西城,距离齐白石居住的跨车胡同很近,而且他与齐白石交往密切。于是,老舍便请许地山代他向齐白石求画,并按当时的润笔付酬。得到《雏鸡图》后,老舍如获至宝,精心装裱成长轴,只在喜庆的日子拿出来悬挂。画面上,毛茸茸的小鸡逼真传神,形态各异。1943年,这幅画被带到了重庆,悬挂在北碚的多鼠斋——老舍的客厅、书房、卧室。意想不到的是,消息不胫而走,文艺界的朋友竞相前来观看。更加意想不到的是,坊间相传,老舍得到了一箱齐白石的画轴,发了大财。老舍一笑,随即写了一篇小文——《假若我有那么一箱子画》,调侃了造谣者,也写出了大后方文人的窘迫。

在老舍家里,客厅的西墙被称作“老舍画墙”,因为那是他挂画的地方。但限于那面墙的长度,只能并列悬挂四幅国画。老舍通常悬挂四位画家的作品,他们是齐白石、傅抱石、黄宾虹和林风眠。

与齐白石成为好友后,老舍便想按照自己的心意,求几幅命题画。他从曼殊禅师的诗中选出四句,交给齐白石,让齐白石按照诗意作画,有点考试的意味。那四句诗分别为:手摘红樱拜美人,代表春;红莲礼白莲,代表夏;芭蕉叶卷抱秋花,代表秋;几树寒梅映雪红,代表冬。春夏秋冬,四季花卉,诗与画相配。

齐白石看到“试卷”后,稍加思索,一挥而就,并在画面上题写了“老舍命予依句作画”或“老舍先生雅正”字样。老舍请人精心装裱,赶在春节前挂上西墙。前来拜年的亲朋好友看到这四幅命题画,连声称好,老舍和齐白石更是心情大悦。

不久,老舍“得寸进尺”,又以四句诗向齐白石索画,而这次的难度大大增加。譬如,查初白的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和赵秋谷的诗句“凄迷灯火更宜秋”,时间、空间、动作、距离、地理环境、无形的声音和特定的情调,将这些元素体现在画面上,谈何容易。齐白石冥思苦想三天,终于交卷。而老舍看到这四幅画后,拍手称绝。在这四幅命题画中,《蛙声十里出山泉》成为齐白石的代表作之一,还被印制成了邮票。

老舍与齐白石的交情,在当时的京城文化圈成为美谈。按照现在的说法,老舍可以算作齐白石的粉丝。每当有好友来访,老舍便泡上一壶香片,从书房里一轴一轴地往外取画。然后,一边展图一边讲解,他与齐白石交往的种种趣事,便使画面生动起来。

艺术师友传为佳话

齐白石与梅兰芳同为艺术大师,一个蜚声画坛,一个名满梨园。有趣的是,齐白石酷爱京戏,梅兰芳迷恋国画。于是,他们顺理成章地成了师友。而他们相识时,齐白石58岁,梅兰芳24岁。就像徐悲鸿、老舍一样,梅兰芳也是齐白石的忘年交。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经好友齐如山引荐,齐白石结识了梅兰芳。当时,梅兰芳不仅戏唱得好,还画得一手好画。他有心提高绘画技艺,便让齐如山邀请齐白石到家中做客。梅兰芳的书房宽敞雅致,各种盆景簇拥着一块石刻——缀玉轩。寒暄之后,梅兰芳为齐白石铺纸研墨,请齐白石画草虫,而自己谦恭地站在旁边悉心观摩。齐白石拿起笔,点抹几下,一只栩栩如生的蛐蛐便出现在纸上。随后,他将笔在清水里蘸了蘸,三勾两画,又涂抹出山石翠草。“这叫草石虫鸣。”齐白石说。“真是神来之笔。”梅兰芳惊叹。

齐白石画完草虫,放下笔,风趣地说:“该你唱了。”于是,梅兰芳唱了一段《刺汤》:“谯楼上打罢了初更尽,脱却了素衣又换新……”也许是距离太近的缘故,梅兰芳的嗓音清亮激昂,大有绕梁三日之势。于是,齐白石感叹:“能够如此近距离地听梅先生唱戏,真是好福气。”

因为投缘,梅兰芳提出拜齐白石为师。他诚恳地说:“我是经吴昌硕老师指点,并托如山介绍,决心拜先生为师,恭请您教画的。”齐白石赶忙说:“岂敢,岂敢。我一直崇敬缶庐(吴昌硕别号)先生,有他教你,我岂敢班门弄斧。”看着梅兰芳焦急无奈的样子,齐白石想了个折中的办法。“这样吧,我教你画,你教我戏,咱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你看如何?”他说。梅兰芳转忧为喜,拿出自己画的工笔佛像和花卉,向齐白石讨教。齐白石对那些工笔画的灵气大加赞赏,并指出了功力的不足。缀玉轩的相会,成了他们忘年交的开端。

此后,齐白石经常到梅兰芳家的花园里赏花,因为那里栽种着大量奇异的牵牛花。那些牵牛花是经日本园艺家改良后,栽种在花盆里的低矮品种,五颜六色,花朵硕大如碗口。齐白石曾赋诗曰:“百本牵牛花碗大,三年无梦到梅家。”农民出身的齐白石对乡野草花怀有一种特殊情感,当他在梅家花园看到那些无与伦比的牵牛花时,即刻萌生了将其入画的念头。几经摸索,牵牛花终于成为齐白石花鸟画中具有代表性的题材之一。

就年龄而言,梅兰芳尊齐白石为师。但就艺术而言,他们互为师生。这种教学相长的师生之谊,在当时的京城文化圈传为佳话。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 岳强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