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岁,站在不惑与知天命的间隙,本以为历经千帆,该练就一身金刚不坏之身,可心底那股子 “恋爱脑” 作祟起来,依旧能把生活搅得兵荒马乱。于是,绝望自嘲 “我无药可救了”,可真就没救了吗?其实,这恰是重新审视自我的契机。
41 岁的阿敏,最近就为自己的 “恋爱脑” 愁坏了。新结识的男友偶尔失联几天,她就心神不宁,工作频频出错;纪念日没收到预期礼物,委屈得泪水在眼眶打转,一整天都郁郁寡欢;甚至听到男友夸赞别的异性,嫉妒之火瞬间燎原,不管不顾地吵闹。朋友们恨铁不成钢:“都这岁数了,咋还这么恋爱脑!” 阿敏满心挫败,觉得自己陷在幼稚情绪里无法自拔。
回溯过往,“恋爱脑” 或许早在青春年少时就扎了根。少女时代,言情小说、浪漫偶像剧是精神食粮,满脑子都是梦幻爱情泡泡,幻想白马王子踏破荆棘而来,将自己捧在手心。初恋时,为对方熬夜织围巾、省吃俭用买礼物,哪怕学业受影响也浑然不觉,眼里心里只有甜蜜爱意。步入中年,岁月更迭,理智似乎从未真正驯服这头情感猛兽。
但细究起来,41 岁仍保留 “恋爱脑”,并非全然是坏事。这份纯粹的感性,恰恰证明内心还有鲜活滚烫的角落,未被世俗彻底冰封。在功利当道、人与人算计权衡的世界,还能因爱或悲或喜,是一种难得的赤诚。它意味着对美好情感依旧怀揣向往与期待,就像荒芜冬日里倔强冒头的嫩绿芽尖。
只是,不加节制的 “恋爱脑” 才会伤人伤己。要想 “自救”,首当其冲是认清自己。找个静谧午后,泡一壶热茶,拿笔写下过往恋爱中的情绪痛点,分析触发点究竟是自身安全感匮乏,还是童年情感缺失的投射。阿敏就发现,自己成长于父母忙碌、鲜少陪伴的家庭,所以成年后在亲密关系里,才极度渴求伴侣时刻关注,一有忽视就恐慌焦虑。洞察根源,是治愈的第一步。
拉开距离,也是关键一招。当恋爱上头,冲动要为对方赴汤蹈火时,试着按下暂停键。去跑一场酣畅淋漓的步,让多巴胺在运动里自然释放,替代恋爱催生的盲目狂热;或是投身工作几个小时,专注项目细节,用事业成就感冷却过热大脑。空间与时间的间隔,能让爱意沉淀,更理智审视这段关系值不值得全心投入。
拓宽社交圈,更是一味 “解药”。别让生活围着恋人打转,参加兴趣小组、老同学聚会,结识不同领域朋友。阿敏加入读书会后,和书友畅聊文学、历史,眼界渐宽,发现世间有趣之事数不胜数,注意力不再死锁在男友每日行踪、只言片语上。多元社交带来的丰富体验,慢慢填充内心空缺,削减对单一感情的过度依赖。
重塑自我价值更是重中之重。41 岁,有积累的阅历、专业技能,重拾搁置的爱好,深耕事业领域,把自己打磨得越发耀眼。当自信源于自身实力,而非恋人夸赞,爱情便只是生活甜点而非主菜。“恋爱脑” 也不再是枷锁,而是为成熟之爱添彩的灵动笔触,书写出不疾不徐、温暖笃定的人生下半场篇章。所以,41 岁有 “恋爱脑”,绝非无药可救,而是重生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