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950一公斤的知了,遭市民大量捕捉,专家却称是好事!真的不会破坏生态平衡吗?

950一公斤的知了,遭市民大量捕捉,专家却称是好事!真的不会破坏生态平衡吗? 在丽水这座城市中,夏日夜幕降临后,原本宁静的树林里却灯火通明,只见一群人手持电筒,穿梭在树丛间,他们可不是在进行什么神秘的仪式,而是捕捉一种夏季特有的昆虫——蝉。 近年来,这种小昆虫在中国很多地区成了炙手可热的美食,由于供不应求,价格一路飙升,甚至有人开出950一公斤的收购价。 与此同时,地球的另一端,美国却面临着数万亿只蝉的“入侵”,这群在地下蛰伏了13年或17年的“不速之客”破土而出,发出震耳欲聋的鸣叫,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一边是趋之若鹜,一边是避之不及,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态度,将小小的蝉推向了风口浪尖。 美国人对蝉的恐惧由来已久,这种长着透明翅膀、有着黑色身体的昆虫,在他们眼里和苍蝇没什么区别,甚至有人将其称为“来自地狱的生物”。 2021年,美国曾爆发过一次17年蝉的“灾难”,当时遮天蔽日的蝉群,让许多美国人心有余悸。 面对数量更加庞大的蝉群,一些美国人开始转变思路,他们不再将蝉视为洪水猛兽,而是尝试将其搬上餐桌。 美食专家大卫·乔治·戈登,就身体力行地向人们展示了蝉的多种烹饪方式,从油炸、爆炒到加入面包、巧克力,力求开发出蝉的美味密码。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昆虫学家们也加入了这场“美食革命”,他们不仅研究出最佳的捕捉时间和烹饪方法,还贴心地提醒大家,雌蝉比雄蝉肉多,刚蜕壳的嫩蝉味道更佳。 不过,美国相关部门也发布了安全提示,提醒对海鲜过敏的人群谨慎食用蝉,因为蝉和虾、蟹等节肢动物一样,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与美国人的“后知后觉”不同,中国人吃蝉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商朝时期,金蝉就被视为珍馐美味,只有贵族和祭祀活动才能享用。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美食的追求,蝉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成为了备受追捧的“唐僧肉”,然而需求的激增也导致了过度捕捉的现象。 这种近乎掠夺式的捕捉方式引发了人们的担忧:大量捕捉蝉会不会破坏生态平衡? 河南科技大学的陈教授表示,蝉在幼虫阶段会吸食树根,成虫阶段会吸食树汁,对树木生长有一定的危害。从这个角度来说,捕捉蝉反而有利于保护树木。 但也有专家指出,蝉是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是许多鸟类的主要食物来源。过度捕捉蝉可能会导致鸟类食物短缺,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蝉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地下度过,它们像一个个沉睡的精灵,默默地吸取着大地的养分,等待着破土而出的那一刻。 当阳光洒向大地,蝉的生命也进入了倒计时,它们会用尽最后的力量,爬上树枝,蜕去旧壳,展开翅膀,在阳光下尽情歌唱。 这短暂而辉煌的生命历程,仿佛也在提醒着我们:生命宝贵,且行且珍惜。 无论是美国的“蝉灾”,还是中国的“吃蝉热”,都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保护生态平衡,这不仅是为了蝉,也是为了我们自己。 信息来源:《正大量出现!有人报价950一公斤,有老板一天卖200斤》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