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肉什么味?一位50岁的资深养殖户告诉我,全球每年有470万匹马被屠宰,但中国却很少有人吃马肉,难道是不好吃吗? 当蒙古铁骑的马蹄声响彻欧亚大陆,当牛仔策马扬鞭驰骋在广袤的美国西部,马,这种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的生物,已经深深烙印在人类历史的画卷上。 随着时代变迁,马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剧变,从昔日的劳作伙伴到如今的文化符号,马的命运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在中国,马自古便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六畜之一”,马不仅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力,更是战场上的忠诚伙伴。 龙马精神,马到成功,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无不体现着马在中国文化中的崇高地位。时至今日,赛马、马术等运动依然吸引着众多爱好者,马文化也以新的形式在现代社会传承。 然而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野马却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由于缺乏天敌和人为控制,澳大利亚野马数量急剧增长,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它们啃食植被、破坏土壤,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甚至威胁到其他珍稀物种的生存。如何控制野马数量,成为澳大利亚政府亟需解决的难题。 东西方文化差异,造就了对待马的不同态度。在中国,马肉消费并不普遍,一方面,传统观念中,马是伙伴而非食物,另一方面,高昂的饲养成本和相对较低的肉质,也使得马肉难以成为主流肉类。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西方一些国家,马肉消费却被视为理所当然。例如加拿大每年屠宰约十万匹马用于食用,部分马肉还会出口到其他国家;哈萨克斯坦更是马肉消费大国,2020年时的马肉产量超过了十四万吨,相当于一年要吃掉十二万匹马。 而面对数量泛滥的野马,澳大利亚政府甚至出动直升机来射杀它们。 近年来,随着动物保护意识的提升,对待马的态度也逐渐发生转变。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障马的基本生存权利,禁止虐待、残杀马匹。 与此同时,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合理利用资源而不损害生物多样性,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课题。 在对待野马问题上,澳大利亚政府在采取射杀措施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其他解决方案,例如为野马注射避孕药物以控制其繁殖,或将部分野马迁移到其他地区。 面对马的角色变迁带来的挑战,构建人与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至关重要。这需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政策和法规体系。 同时也要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对马的认知水平和动物保护意识,引导公众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 未来,让我们携手共进,在尊重每种生命个体权利的基础上,实现人与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信息来源:《澳大利亚金伯利地区出动直升机射杀泛滥野马》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