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84年,为了躲避跳蚤,张爱玲开始频繁搬家。4年的时间,一共搬家180多次。死

1984年,为了躲避跳蚤,张爱玲开始频繁搬家。4年的时间,一共搬家180多次。死后一周才被发现,卫生间扔满了纸巾,房东说她脑子有病。 张爱玲,一个在中国文坛上熠熠生辉的名字,在美国的生活却充满了曲折与挑战。1955年,她独自抵达美国这块陌生土地,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与一丝不安开始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生活。 张爱玲初到美国,语言与文化的不适,使得她在美国的生涯举步艰难。尽管在国内有着极高的声望,但到了美国,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她的新家坐落在洛杉矶的一条安静街道上,那里的空间狭小但对她而言却像是一个避风港。尽管环境简陋,张爱玲依然保持着创作的激情,可心中的焦虑和不安如同影子一样跟随着她。 在国内的成功与在美国遇到的困难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她生命中难以抹去的印记,看着一次次被拒之门外的信件,张爱玲的内心无比的煎熬与绝望,因为没有收入来源,不得已后来张爱玲搬进了环境简陋的文艺营。 在麦克道威尔文艺营的那段时光里,36岁的张爱玲邂逅了大她30岁的赖雅。他是一位年过花甲的美国作家,生活困顿,名不见经传。或许是因为童年父爱的缺失,张爱玲对于年长的男性总有一种特别的情感。 赖雅的出现仿佛给她在美国艰难的生中带来了一抹温暖,她在这个异乡找到了可以依靠的伴侣。两人相识不久便结了婚,但生活并未如预想中那般甜蜜,经济压力使得他们常常要为一顿晚餐或一晚住宿的问题烦恼不已。 更为不幸的是,婚后不久赖雅突发中风,从此瘫痪在床。张爱玲的生活也因此陷入了更加艰难的局面。她一边要照顾赖雅,一边还要四处奔波打工,为他巨大的医疗开销筹款,这样的生活让张爱玲头疼不已。 尽管这段婚姻未能给予张爱玲物质上的富足,却在精神层面给了她重要的支撑。在无数个寂静的夜晚里,张爱玲会坐在床边静静地看着赖雅,感受着生命中仅有的温暖与陪伴。 当赖雅去世的消息传来时,张爱玲的世界仿佛一下子变得空寂无比。悲痛之下她选择与世隔绝,不再接听电话,不看报纸,也不与外界联系。此后几乎没有人知道,在这个偌大的世界里,她还依然活着。 由于之前为赖雅支付的医药费,使得她的储蓄所剩无几,不得已之下她住进了阴暗潮湿的小公寓中。这样的生活环境给她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她的皮肤病也因此而生。 为了驱赶心中的恐惧,张爱玲开始了频繁的搬家历程。她丢弃了大量的物品,从家具、衣物到书籍,甚至是那些对她来说极为珍贵的文稿。每一次的搬家都伴随着购买大量的杀虫剂,每个月她要为此花费200美元,每天24小时中都要亮起13个小时的日光灯,照亮着那些空旷的房间。 后来,为了避免头上的跳蚤,她选择剃光头发,戴上假发出门。事实上,这些密集的跳蚤不过是她的幻觉,那是一种名叫"寄生虫妄想症"的症状,而她却不愿承认,也不愿寻求帮助,独自一人在黑暗中日渐沉沦。 直到1995年9月1日,张爱玲在这间简陋无比的公寓里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一周以后,人们才发现了她的遗体,令人忍不住的唏嘘。 一个时代的才女,就这样以悄无人知的方式黯然离世。正如人们回忆她的人生时常说:“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