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不健康食品:儿童肥胖率飙升,如何帮助消费者评估饮食?

南方都市报 2024-07-12 12:47:39

1786年,伦敦新开业的一家面粉厂,一度成了当地最火的景点。它第一次使用蒸汽机推动磨石批量生产面粉,这个轰动性事件吸引了成批的游客,几乎是对未来的明喻。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食物生产运输加工的全过程,使得大规模供应食物成为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意味着丰富选择与健康改善,普通人有机会长得更高更壮,也活得更长。

但现代食品工业也带来了新的问题:1990年以来青少年肥胖增加三倍,全球三分之二国家肥胖儿童数量已然超过体重过轻的儿童。中国也是其中之一,最新的统计数据中,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1/5,成人情况更为严峻,肥胖超重率已超50%。

在今天,帮助消费者选用健康的食品,已经成为各国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政策。健康专家通常会推荐低脂低盐低糖的饮食,并给出每天摄入的最大量参考。可面对晦涩的营养成分表与食品企业的宣传策略,消费者还是很难判断一款食品是否健康。

7月8日,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最新的中国营养素度量模型,用于评估一款食品中的总纳、总脂肪或总糖含量是否超标,能否向儿童营销。发布会期间,多位专家都呼吁政府采取行动,限制不健康食品的过度营销,并采用包装分级标识等方式提示消费者。但国内对此尚无强制性规定,学术界的建议能否落地尚待观察。

专家提醒,近年来,伴随着青少年儿童超重肥胖成为公共卫生问题,以及长期过量食用含糖饮料,患上糖尿病的“小糖人”增多。专家提醒家长不要给孩子摄入过多高油脂、高糖的食物,要让青少年儿童保证“吃动平衡”。新华社发王琪作

限制不健康食品营销如何划定标准?

自肥胖问题引起关注,国内多个规划性文件都提出要采取措施限制向未成年人售卖高油高盐高糖的零食和饮料,但一直未有具体政策出台。中国营养学会秘书长韩军花回忆,此前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交流时曾提问,能否由相关部门直接发文限制在学校周边售卖高油高盐高糖的食品,但负责领导反问,高盐高油高糖有没有标准?

“我说好像还没有,目前还没有,所以这就是我们的研究背景。”韩军花说,“营养素度量法不是解决不健康饮食的唯一方法,但是落实相关国家政策重要科学工具,否则很多政策都是一句空话。”

考虑到各国饮食习惯与政策环境不同,研究者们希望推出一份与国际接轨,并符合中国国情可以落地使用的评价标准。项目组梳理了各国应用的评价模型、儿童食品和营养摄入相关调查,建立了涵盖2万条食品的数据库,用于分析当前市面上的食品健康情况。

韩军花介绍,各国模型纳入的营养成分有差异,但大多包括能量、总脂肪、饱和脂肪、反式脂肪、总糖、游离糖或添加糖、钠等。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还将非糖甜味剂、咖啡因等添加剂纳入不健康成分。与之相比,韩军花认为,国内的主要矛盾在于:盐摄入量居高不下远高于推荐摄入范围,脂肪摄入量超过推荐标准,青少年含糖饮料摄入量也在不断增加。基于前述考虑,项目组设定了每种食品中的营养素阈值,超过一定标准,就应当限制其对青少年的营销。

其中:第一类是不做营销限制的食品。同期发布的《中国营养素度量模型科学报告》介绍,按照现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准则推荐,多选原型、新鲜的谷物、蔬果、奶类、大豆等食物;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对于天然原型食物或仅做简单物理加工的食物(如干燥、粉碎/碾磨、冷藏/冷冻),本营养素度量模型不做营销限制。

第二类是不允许向儿童青少年营销的食品,包括糖果类和调味面制品。

第三类是超过阈值限制营销的食品。《报告》介绍,模型对焙烤食品、即食方便食品、饮料类等13类食品建立了阈值判断标准(详见下图),如果某食品钠、脂肪或糖含量任何一项超过阈值,则建议限制面向儿童青少年的营销。

此外,如果产品中工业加工过程产生的反式脂肪酸供能比大于1%,或者产品中酒精含量≥0.5%,则建议限制该产品营销。

《报告》还强调,尽管本模型的限制因素并没有纳入甜味剂等食品添加剂,但并不意味着鼓励生产商广泛使用非糖甜味剂等。

分级警示图形更直观,但推广有阻力

“基于我们的理想和现实,基于我们能够拿到的数据,分析模型最终纳入的营养素包括纳脂肪和总糖这三项指标。”韩军花强调,因缺少相关研究数据且时机不成熟,还有一些营养素未能纳入此次的模型,但不代表这些成分没有健康危害。

例如,就当前非常受关注的“添加糖”,包括蔗糖、红糖、乳糖、焦糖等成分,外国一些模型已经将其纳入评估范围。但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研究员高超解释,项目组多轮讨论后认为,使用离子色谱法检测糖,难以区分天然食物中本就存在的糖和后期人工添加的糖,同时国家对营养标签的规定也只是标识总糖未作区分,最终模型也使用总糖评估。

按现行规定,食品包装的营养标签仅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这五项含量。有研究者提到,对于标签没有的数据,学界很难给出参考阈值要求学校周边禁售。

虽然发布会期间主办方多次表示此次发布的是“科学报告”,不涉及政策和法规,但多位专家还是呼吁政府部门采取切实行动,将之落地。在评价模型的基础上,一些国家还推出了分级评价标签印刷上产品包装,供消费者直观参考。考虑到市场反应,这一做法大多需要强有力的措施才能大面积推广。

韩军花谈到,项目初期曾考虑模仿智利的“黑标签”模式,更为简单直观,但经过与当地专家的反复讨论,认为这种做法在中国较难实现,时机尚不成熟,最终放弃了这个方案。

公开资料显示,“黑标签”是智利推出的一套警告标签,采用类似“停止”的交通警示牌形状,标签正中间印有“高热量”“高糖”“高饱和脂肪”“高钠”等文字信息。一款食品超标成分越多就会被贴上更多的黑标签。当地政府还强制规定,健康食品应在包装正面标示这些标签,用于警示消费者,且贴标食品不被允许通过广告或学校的食堂、小卖部卖给14岁以下儿童。

有报道称,标签推行后,儿童含糖饮料购买次数显著减少。

法国的营养素评分、英国的“红绿灯”等也被认为是比较成熟的做法。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儿童发展处营养专家常素英教授介绍,法国用ABCDE5种颜色的字母标注,A是表面均衡健康食品,E是不那么均衡不那么健康的食品,绿色是鼓励多吃,红色是应该少吃。“法国在应用5个颜色5个标签之后,大家选择AD食品的量增加了很多,甚至有的企业改良食品配方,让C类通过减少糖和盐的添加到了B类”,她说。

多位业内人士都向南都记者提到,前述这类强制性的分级模式在国内外推广过程中都会遇到产业界的阻力,需要政府部门有出台这类标识系统的计划和魄力。

“我肯定是希望国内有(强制性的标识),”一位专家坦言,他认为此类做法当下难以在国内落地,他举例,国外要求烟盒必须印上腐烂器官等图形警示烟民,但国内烟盒至今没有印刷警示图形。警示图形上烟包是世卫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中的一项重要控烟措施,中国也是该公约的签署国,但国家烟草专卖局多次公开拒绝这一举措,使之未能在国内落地。而对于没有国际公约明确的营养分级标签,可能更难以落地。“理想和现实它总是有距离的。”前述专家说。

国内正修订营养标签标准,上海试行饮料分级标识

目前多个部委正牵头修订《食品标签监督管理办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等相关法规和标准。后者已开展多轮征求意见,每次都有较大幅度调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评审委员会秘书处发布的说明称,此次修订食品标签通则,旨在保障食品安全与消费者权益,避免误导消费者,充分考虑食品安全监管及生产经营者的需求。

而涉及到营养标注的,是同样在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等标准。按照国家卫健委此前的承诺,修改后的《通则》将在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的基础上,还强制标示糖和饱和脂肪酸。但这一标准和前述修订中的法规都没纳入更直观的“黑标签”等警示和分级标识。

2017年,中国营养学会曾发布《预包装食品“健康选择”标识使用规范》。当预包装食品上标示的脂肪、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糖以及钠含量满足相对应分类界限值时,此类产品就可以标示“健康选择”或“聪明选择”图标。目前一些品牌在其主打的健康食品上使用了该标识。不过,这一规范主要是正面提示,未涉及对不健康食品的警示。

值得一提的,上海今年启动了“营养健康指导试点项目”,由上海疾控中心制定了一套“营养选择”标识,根据饮料中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的含量对饮料进行ABCD综合分级。上海卫健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处处长徐奕丽介绍,经过两轮企业试点,已有14家企业开始应用此标签。针对目前热销的奶茶等产品,目前已有三家茶饮上线,咖啡类产品正在筹备中,涉及品牌包括霸王茶姬、奈雪的茶、快乐柠檬等。其中,一些品牌的售卖小程序已在全国使用这套标识系统。此外,叮咚买菜和商超等平台也标识了其售卖的饮料酒水产品。

“下一步我们希望能够积极进行后续评估,现在收到了广泛普遍的反响,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对我们试点工作给出了他们各自的观点。”徐奕丽说,目前食品工业行业对试点持谨慎态度但总体稳妥积极,上海市民也提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希望能推广到食品餐饮行业。

多位接受采访的专家都提到,在国内推广分级标识系统可能尚需时日,其间还需凝聚各方共识。国家卫健委食品司原副司长、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志强告诉南都记者,研究模型上升到国家标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多方协调,让政府、产业、消费者、学界四方都能接受。“咱们国家有很多生产企业,既要考虑大企业也要考虑小企业,这个要慢慢来不能着急。”

从儿童的健康情况看,警示和分级标识已需要纳入政策考量范围。去年9月13日,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马军团队发表研究称,中国儿童青少年的BMI(身体质量指数)整体上升,1985年至2005年间,城市儿童的BMI远超农村,但在2005年后,农村儿童BMI增长速度加快。研究预测,在不加以干预的情况下,2025年农村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风险可能会“完全赶上甚至超过”城市地区。

马军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分析,膳食模式转变、缺乏体育锻炼等都是造成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可能原因。他称,现代膳食模式(大量小麦、加工肉类和快餐)与儿童肥胖风险较高有关,长期从食品和饮料中过量摄入糖、脂肪和热量,均会导致儿童超重和肥胖;而在快速城市化下,农村儿童饮食结构、体育锻炼和屏幕观看使用情况逐渐与城市儿童趋同,但却对儿童超重问题认识不够,这可能是农村儿童肥胖风险快速上升的重要原因。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不规范的食品营销是养成儿童青少年不健康饮食习惯的’幕后推手’之一。”《报告》也表示,食品广告宣传,尤其是高糖、高脂肪以及重口味食品的推广,会间接增加儿童青少年能量、脂肪和钠的摄入,成为导致超重和肥胖问题加剧的重要因素。

采写:南都记者宋承翰发自北京

0 阅读:15
南方都市报

南方都市报

换一种方式,南都在现场。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