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51岁的董明珠对市领导咆哮,“格力年销售额 138 亿,区区 9 亿卖给老美,荒唐!”,随后,领导开条件,“给你 8000 w年薪!”董明珠一听,彻底火了,“给我 8 亿也不卖!”但没想到,随后市领导被批评教育。 2005年,一场关于格力电器命运的争议在珠海市如火如荼地展开。市领导在与美国开利公司的谈判中,达成了以9亿美元的价格出售这家中国家电巨头的初步意向。消息一出,便在格力内部引发了轩然大波。 当时的格力总裁董明珠,对这个决定表示强烈反对。在一次会议上,这位铁腕女强人拍案而起,对市领导咆哮道:"格力去年的销售额达到了138亿元,怎么能说卖就卖,而且还只卖区区9亿美元?这简直是荒唐!" 董明珠的言辞犀利,让在场的领导们颇感意外。他们原本以为,给董明珠开出8000万元的年薪,就能让这位年薪200万的总裁心动,从而同意出售格力。但事实证明,他们低估了董明珠对格力的重视程度,也没有料到这个草根出身的女强人,竟然敢当众顶撞领导。 面对董明珠的强硬态度,市领导并没有让步。他们认为,引入像美国开利这样的世界500强企业,能为珠海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但在董明珠看来,格力不仅仅是一个赢利的工具,更是中国制造业崛起的象征。多年来,在朱江洪和董明珠的带领下,格力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厂,发展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而就在格力即将实现更大飞跃的关键时刻,却要被低价贱卖给外国公司,这无异于扼杀了民族工业的希望。 于是,董明珠开始了一场孤军奋战。她日夜加班,收集格力过去几年的销售数据、财务报表,力图用数字说话,证明格力的价值远不止9亿美元。董明珠还多次向省市领导反映情况,恳请他们重新考虑出售格力的决定。 然而,让董明珠没有想到的是,她的这些"僭越"之举,非但没能说服市领导改变主意,反而招致了更大的压力。一些领导甚至暗示,如果董明珠继续反对,恐怕连总裁的位子都保不住。但董明珠并没有退缩,她坚信自己是在为格力,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而战。 就这样,董明珠和市领导之间的博弈,在僵持中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一个要出售格力,一个誓死捍卫,双方针锋相对,寸步不让。而格力的命运,也变得扑朔迷离,充满了不确定性。 董明珠深知,如果格力被美国开利收购,多年来的心血就可能付诸东流。作为一个有志向的企业家,她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发生。董明珠意识到,要想扭转局面,仅凭她一人之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团结更多的力量。 于是,董明珠开始了多方奔走。她先是联合格力的其他管理层,向全体员工发出内部信,号召大家共同反对出售格力。信中,董明珠详细阐述了格力的发展历程和巨大潜力,指出出售格力不仅会影响员工的切身利益,更会削弱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但董明珠并没有止步于此。为了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她开始公开发声,通过各种渠道阐述格力的价值和潜力。 董明珠的言论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格力出售的决定,认为这确实可能损害中国的经济利益。一些行业专家和学者也站出来力挺董明珠。他们从技术、市场、品牌等多个角度,分析了格力的发展前景,指出像格力这样的优秀民族企业,不应该轻易地变卖给外资。 随着各方声音的不断汇聚,格力出售的争议愈演愈烈。省政府也开始重视此事。为了全面了解情况,省里派出了专门的调查组,对格力收购案进行深入评估。调查组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并仔细研究了格力的财务状况、市场表现以及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等。 调查结果出来后,省领导专门约见了董明珠。省领导对董明珠的勇气和眼光表示赞赏,鼓励她要继续坚持下去,为民族企业的发展而战。同时,省领导也委婉地指出,市里在格力出售的决策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考虑不周和操之过急的问题。 在省领导的支持下,董明珠的抗争迎来了转机。省政府对珠海市领导进行了批评教育,要求他们重新审视格力出售的决定,充分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市领导经过反思,也认识到了之前决策的偏颇。他们决定取消与美国开利的谈判,放弃出售格力的计划。 消息传来,格力上下一片欢腾。员工们纷纷为董明珠的勇气和智慧点赞,认为她不愧是一位真正为企业和员工着想的好领导。董明珠本人则谦虚地说,这是所有爱护格力、支持民族工业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从这场风波中,董明珠无疑是最大的赢家。她不仅保住了格力这个优质的民族品牌,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而在之后的日子里,董明珠也没有懈怠。她继续带领格力砥砺前行,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持续发力,把格力打造成了一个享誉海内外的家电航母。 董明珠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一个优秀企业家的气质和精神。那就是面对困难,敢于坚守;面对诱惑,敢于说不;面对挑战,敢于担当。正是凭借这样的气质和精神,无数像董明珠一样的中国企业家,推动着民族工业的发展,书写着中国经济腾飞的伟大篇章。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