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每天都在喝毒水?“夺命保温杯”遭央视多次曝光,热水进毒水出,大家务必提高警惕。

每天都在喝毒水?“夺命保温杯”遭央视多次曝光,热水进毒水出,大家务必提高警惕。 有没有想过,你每天用来喝水的保温杯,可能正在悄悄释放“毒药”?别不信,央视的检测报告显示,市面上有近一半的保温杯存在重金属超标问题。这意味着你每天喝下去的,很可能不只是热水,更是“慢性毒药”。 你可能会问,保温杯不就是两层不锈钢,中间抽个真空吗?这玩意儿还能出什么幺蛾子?事实上,保温杯的“内卷”程度远超你的想象。 先来看看保温杯的保温原理,它的确是利用双层真空结构来阻隔热传递,就像给热水穿了一件“羽绒服”,内外不连通,自然就能长时间保温,同样的道理,它也能用来保存冰水,让你在炎炎夏日也能享受冰爽。 然而问题就出在构成这层“羽绒服”的材料——不锈钢上,别看它名字叫“不锈钢”,其实里面学问可大了去了。按照成分和性能,不锈钢可以分为工业级和食品级两大派系。 工业级不锈钢就像“糙汉子”,便宜耐操,但成分复杂,往往含有大量的锰、镍等重金属,绝对不能用来接触食品;而食品级不锈钢则是经过“精雕细琢”的“贵族”,成分严格控制,耐腐蚀性强,才能保证接触食品的安全。 这两种不锈钢是如何在保温杯市场“狭路相逢”的呢?答案很简单:利益! 一些无良商家为了压缩成本,用廉价的工业级不锈钢冒充食品级不锈钢,生产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劣质保温杯。这些保温杯在使用过程中,重金属就会慢慢析出,污染水源,最终进入人体,成为健康的“隐形杀手”。 工作人员经检测发现,部分保温杯的重金属超标率竟高达百分之四十!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极大。 即使你已经拥有一款合格的保温杯,也别掉以轻心,因为不当的使用习惯同样会让它变成“健康杀手”。 不要长时间用保温杯浸泡枸杞、红枣等物质,因为这些物质容易滋生细菌,影响水质。不要用保温杯盛放酸性饮料,因为酸性物质会腐蚀内胆,加速重金属析出。 新买的保温杯一定要用开水烫洗几次,去除异味和残留物质,使用过程中要定期清洗保温杯,特别是杯盖密封圈等容易藏污纳垢的地方,可以用专门的清洁剂进行清洗。 看到这里,你手中的保温杯是不是突然变得沉重起来?别慌,学会几招“火眼金睛”,就能轻松识别“毒保温杯”。 购买保温杯一定要选择正规渠道,认准品牌和产品认证标识。仔细观察内胆的细节,优质的304不锈钢内胆表面光滑,颜色均匀,没有明显的划痕或斑点。 要学会识别304不锈钢标识,真正的304不锈钢保温杯,会在内胆底部或者包装上明确标注“食品级304”或“SUS304”字样。 最后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法进行测试,如在新买的保温杯中倒入热水,静置一段时间后触摸杯身,如果杯身明显发烫,说明保温性能不佳。 保温杯虽小,却关系着我们的健康,选择保温杯,不能只图便宜,更要注重质量和安全性。科学使用保温杯,才能让它真正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养生神器”,而不是“夺命雷”。 信息来源:《健康科普 | 央视曝光“夺命保温杯”:热水变“毒水”,却有无数孩子正在用……》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