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八路军115师的十几名侦察员,借住在了刘大娘家中。第二天,当战士们吃着大娘做的玉米面饼时,突然发现,大娘8岁的孙女不见了,经过一番打听,众人终于明白大娘家的玉米面是怎么来的了。 桐叶飘落,秋风萧瑟。几位头发斑白的老人不约而同地来到了这个小山村。他们身着朴素,却难掩眼中的激动和怀念之情。这些老人,正是当年在刘大娘家借宿的八路军老战士。 半个多世纪前的一个夜晚,仍历历在目。那时,他们还都是十八九岁的少年,怀揣着革命理想,投身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一次执行任务归来,天色已晚,他们来到一位老乡家借宿。这位热心的老乡,就是刘大娘。 刘大娘的丈夫原是八路军的一名交通员,但不幸被日军杀害。她的儿子也随后参军,牺牲在沙场。尽管家庭巨变,刘大娘依然坚强地活着,并接过丈夫的接头工作,继续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 当年,侦察员们风尘仆仆来到刘大娘家时,她张开双臂,热情地迎接这些孩子。粗茶淡饭,慰劳着疲惫的身躯;质朴亲切的话语,温暖着每一个战士的心。 几十年后再次走进刘大娘家,这些当年的战士们发现,那熟悉的身影却已不在。邻居告诉他们,刘大娘已经去世多年。他们沉默不语,将一束鲜花轻轻放在刘大娘的墓前。 刘大娘的孙女不在村里,据说已经出嫁,在镇上生活。老战士们不辞辛苦,终于找到了她。当年那个孱弱的小女孩,如今也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老战士们见到她,一时百感交集。 老战士与刘大娘的孙女又聊了许久,回忆着当年的点点滴滴。炊烟袅袅,茶水飘香。老人们虽已垂垂老矣,但那段峥嵘岁月,那股拥军爱民的热情,依旧在他们心中鲜活如初。 告别时,孙女拉着老战士的手,一再叮嘱要他们保重身体。"你们就是奶奶的亲人,也是我们全家的恩人。我会把你们的事迹讲给我的儿孙听,让他们永远铭记。" 老战士含泪点头。他知道,自己这一生,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在刘大娘家借宿的那个夜晚,也将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回忆。 时间的车轮倒回到1940年,那个炮火纷飞的岁月。刘大娘的小村庄,虽远离前线,却也时刻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下。 刘大娘的身世,可谓是一部悲苦的史诗。她的丈夫本是一位八路军的交通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不幸被日军抓获,惨遭杀害。儿子也在参军后的一场战斗中光荣牺牲。刘大娘,就这样与年幼的孙女相依为命。然而,她并没有被困苦的生活打倒。她挺直了腰杆,接过了丈夫的工作,成为一名地下交通员。多少个日日夜夜,她披星戴月,翻山越岭,为前方送去一个个情报,一份份军需。 那一天,战事正酣。几位八路军侦察员在执行完任务后,途经刘大娘的村子。天色已晚,他们决定在此借宿一宿。根据上级的交代,他们来到了刘大娘家。 刘大娘见到他们,脸上立刻绽放出欣喜的笑容。她亲切地招呼战士们进屋,让他们放下行囊,坐在土炕上喝茶聊天。战士们坦诚地说明了来意,刘大娘二话不说,当即表示欢迎。"同志们能来我们家,是我们的荣幸!" 战士们听说了刘大娘的遭遇后,无不动容。他们纷纷表示,要学习刘大娘的革命精神,要为刘大娘的丈夫和儿子报仇。 第二天一早,刘大娘便带着孙女出了门。到了中午,她独自返回,背上还驮着半袋玉米面。战士们纳闷,这玉米面哪来的?孙女又去了哪里? "我带孙女去亲戚家借的。"刘大娘脸色如常,"孙女就留在那儿玩两天,过两天我再接她回来。" 战士们听罢也没多想。他们狼吞虎咽地吃着刘大娘做的玉米面饼,一扫几天的疲惫。刘大娘在一旁看着,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就在此时,一个战士外出放哨,无意中听到邻居的闲谈。原来,刘大娘为了给战士们做口粮,把自己的亲孙女,送给了地主家当童养媳。那半袋玉米面,就是交换来的聘礼。 战士赶紧回来报告,班长大吃一惊。他立即找到刘大娘,问明原委。刘大娘起初还摇头否认,但泪水最终还是背叛了她的倔强。 战士们闻讯,无不愤慨。他们纷纷掏出身上仅有的几个钢镚儿,凑了点钱,直奔地主家,要把孩子赎回来。 多亏侦察员们交涉及时,刘大娘的孙女最终平安归来。战士们严肃地告诫刘大娘,无论生活再困难,也绝不能做出这种事。刘大娘一边流泪,一边连连点头。 临行前,战士们又给刘大娘家带去了一袋面粉。他们再三叮嘱刘大娘,今后若有什么困难,一定要向组织反映,千万不能独自承担。刘大娘送别战士们,泪水早已洗尽铅华的面颊。 多年以后,人们再次提起这个故事,无不为之动容。刘大娘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战士们拿钱赎孩子的举动,无不彰显着那个年代最质朴而伟大的情感——鱼水深情。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八路军战士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休戚与共。人民群众为了支援前线,也常常忍受着极大的艰辛。正是凭借着这种血肉相连的感情,我们才得以击败日寇,赢得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