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贵州科学院获悉,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科研人员近期在遵义市绥阳县双河洞开展野外考察时,发现一上层洞道内保存有一具较为完整的犀牛头骨化石,经鉴定系苏门答腊犀。研究人员取回了部分骨骼碎片做初步研究。
“我们这次只取了一点小的骨片,头骨、颅骨这些重要部位尽量让它保存在原地。整个头骨是侧躺在那里,保存得非常好,包括牙齿所有的部位都没有受到破坏,这对我们鉴定它的形态特征、了解双河区域古动物群都有很重要的意义。”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德远介绍。
这具犀牛化石的腿骨等其他部位骨骼被埋在季节性地下河的冲积物中,但头骨保存十分完整,两排整齐的牙齿清晰可见,头骨长约60公分。这是研究黔北地区第四纪古地理环境十分难得的基础材料。
“脊椎大型动物门类越多,能说明的问题就越丰富。双河洞此前发现了剑齿象、大熊猫化石,现在新的苏门答腊犀化石材料发现,更加了丰富脊椎动物化石的门类,说明过去这一片区域是很适应这些大型的脊椎动物生活的。”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毛永琴介绍。
接下来,科研人员将对本次新采集的样品进行测年工作,了解这头苏门答腊犀生活的时代。并开展骨骼形态学、古NDA分子生物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来推断苏门答腊犀的演化过程以及所在区域的古生态古环境特征,进一步了解这种在中国已灭绝的大型哺乳动物。
苏门答腊犀也被称为亚洲双角犀、毛犀牛,或被简称为苏门犀,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在2019年3月的更新数据,全世界存活的成体苏门答腊犀大约只有30头。它们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珍稀动物之一,被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记者:刘荣曌梁林杰
一审:武淑
二审:汤成伟
三审:李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