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国修建秦岭隧道时,找德国购买盾构机,德国鼻孔朝天:3.5亿一台,爱买买,不买拉倒!我方纠结过后最终选择购买,而正是那次购买,让今后的德国人后悔到哭泣。 主要信源:(新浪财经2021-04-26《美日德长期垄断,德国要价3.5亿!中国用15年把盾构机做到第一》) 1997年,我国决定修建秦岭隧道,这可是个大工程啊!当时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只有普通的山体打钻机,对付秦岭那硬邦邦的山体可不够看。专家们一合计,得用盾构机才行。 可问题来了,盾构机这玩意儿当时全世界就那么几个发达国家有技术,我们只能向外国买。经过一番考察,最后决定找德国人购买。 谁知道德国人一听我们要买盾构机,立马摆起了架子。他们开口就要3.5亿一台,还说爱买买,不买拉倒。这价钱可把我们给吓了一跳,但是为了工程进度,我们只能咬牙答应下来。 德国人见我们同意了,又耍起了花招。他们说新机器没有,只能给我们两台旧的。不仅如此,还要求我们每天支付3000美元的专家薪水。这简直就是狮子大开口啊! 没办法,我们只能接受这些条件。可是等到施工的时候,问题接踵而至。盾构机时不时就出故障,德国专家还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动不动就要收取高额维修费。这下可把我们给难住了。 面对德国人的蛮横要求,我们只能暂时妥协。但是聪明的中国科研人员可不是吃素的。他们一边忍气吞声地应付德国专家,一边默默研究起了盾构机的结构和性能。 这次经历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于是,我们下定决心要自主研发盾构机。可是这条路并不好走,我们缺乏经验,而且技术壁垒很高。 但是我们的科研人员可不怕困难。他们日以继夜地工作,不断尝试,不断改进。期间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可每次都从头再来,就是不肯放弃。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我们终于研发出了自己的盾构机,取名"中国中铁一号"。这可真是一个突破性的成果,一下子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 从那以后,我们在高精尖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中国制造的地位在全球科研领域也是蒸蒸日上。现在再看看当年那些对我们趾高气扬的德国人,恐怕要后悔得直跺脚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关键时刻还是得靠自己。当年德国人的傲慢态度,反而激发了我们自主创新的决心。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不服输的精神,我们才能在短短十几年间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回想当初,我们不得不花大价钱买德国的二手盾构机,还要忍受他们的刁难。可现在呢?我们不仅自己用上了国产盾构机,还在向其他国家出口呢!这种感觉,别提有多痛快了。 其实,这种情况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并不少见。无论是高铁技术、5G通信,还是航天领域,我们都经历过类似的过程。起初可能会受制于人,但最终都能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突破。 德国人当年恐怕做梦也想不到,他们卖给我们的那两台旧盾构机,竟然成了我们研发的"活教材"。我们的工程师们把那些机器研究得透透的,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创新,最终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机。 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自主设计、制造大型盾构机的国家之一。我们的盾构机不仅在国内的各大工程中大显身手,还远销海外,参与了许多国际重大工程的建设。 这个过程中,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那些默默无闻的科研人员,可能会因为一个小零件的改进就熬夜加班好几天。他们的辛勤付出,才换来了今天的成果。 而今,当德国人看到中国制造的盾构机在国际市场上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时,恐怕会懊悔当初为什么不好好珍惜中国这个大客户。但现在后悔已经晚了,我们已经从当年的"买家"变成了强劲的"卖家"。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不能轻言放弃。即使暂时落后,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终究会有赶上甚至超越的一天。同时,我们也要有战略眼光,认识到核心技术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如今,我国在很多领域都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这些成就的取得,无不凝聚着无数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我们要为他们感到骄傲,也要继续发扬这种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精神。 最后,我们还要看到,技术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取得了成绩,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继续努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评论列表